奈 nài
基本解释
奈的基本解释
奈 nài
1.奈何:无~。怎~。
2.怎奈;无奈。
3.姓。
详细解释
奈的详细解释
〈代〉
如,如何
奈何去社稷也?——《礼记·曲礼下》
诸侯不从,奈何?——《史记·高祖本纪》
无奈何也。——《韩非子·喻老》
无可奈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亡奈何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唯无形者,无可奈也。——《淮南子·兵略训》
这
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西厢记》
〈动>
对付;处置
谁奈离愁得,村醪或可尊。——黄庭坚《和文潜舟中所题》
又如:奈何天(言对付天公)
通“耐”。禁受住;忍受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杜甫《月》
又如:奈烦(耐烦,能承受,能忍耐);耐守(耐心等待);奈久(耐久,能够经久);奈心(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副〉
怎奈、无奈的省文 。用于转折句,表示原因
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阴。——《三国演义》
又如:奈向(奈何,如何);无奈人多口杂,说不上去;奈何天(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奈缘(犹怎奈)
康熙字典
奈的康熙字典解释
奈 【丑集下】【大字部】
同柰。詳木部柰字註。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奈”是会意字。古文从又,从木,从示,会以手持燎柴于祭台前焚烧祭天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柰”和“奈”。如今规范化,以“奈”为正体。
《说文·木部》:“柰,果也。从木,示声。”(柰,果木名。从木,示声。)
“奈”的本义为燎柴祭天。后来的烧香就是其遗风。又特指柰果,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果实为沙果。如周兴嗣《千字文》:“果珍李柰,菜重芥姜。”用作代词,相当于怎奈、如何。如“奈何囊中羞涩”,其中的“奈”就是怎奈的意思。用作动词,指对付、处置。如“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