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ā ē
基本解释
阿的基本解释
阿 ā
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大。~宝。~唐。
2.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婆。~爹。~哥。
阿 ē
1.迎合;偏袒:~附。~谀。刚直不~。~其所好。
2.大的丘陵:崇~。
3.弯曲的地方:山~。
4.指山东东阿:~胶。
5.姓。
详细解释
阿的详细解释
〈副〉
〈方〉∶可,是否 。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
如:阿晓得(可晓得)?阿去(可去)?
〈名〉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同本义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泛指山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山坡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曲隅,角落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水边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近旁 。
如:阿门(旁门)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
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动〉
曲从;迎合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偏袒 。
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
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另见ā;ǎ;à;a
〈叹〉
用于表示各种感情(如惊讶)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鲁迅《呐喊·故乡》
另见ā;à;a;ē;ě
康熙字典
阿的康熙字典解释
阿 【戌集中】【阜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𡛷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说文解字
阿的说文解字解释
大陵也。一曰曲𨸏也。从𨸏可聲。
大陵曰阿。釋地,毛傳皆曰。大陵曰阿。从𨸏。可聲。烏何切。十七部。一曰阿,曲𨸏也。毛詩。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云。大陵曰阿。考槃在阿。傳曰。曲陵曰阿。各隨其宜解之也。大雅。有卷者阿。傳曰。卷,曲也。然則此阿謂曲𨸏也。引申之,凡曲處皆得偁阿。是以緜蠻傳曰。丘阿,丘之曲阿。室之當棟處曰阿。考工記四阿。若今四注屋。左傳。椁有四阿。毛傳。偏高曰阿丘。許書言谷,口上阿也。皆是也。曲則易爲美。故隰桑傳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
字源字型
阿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