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其姿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
出版年:
2013-3-1
页数:
361
定价:
58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3157969
评分
5星
63.6%
4星
34.1%
3星
2.3%
2星
0%
1星
0%
内容简介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
(展开全部)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作者简介
梁其姿,香港大学历史系学士,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1982至2008年任职台北中研院,曾先后任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2008—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2011年起任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讲座教授。2010年被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组织,著有《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1997)一书...
(展开全部)
梁其姿,香港大学历史系学士,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1982至2008年任职台北中研院,曾先后任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2008—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2011年起任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讲座教授。2010年被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组织,著有《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1997)一书。近年专注于医疗史, 著有《中国麻风病史》(英文, 2009)、《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汉文,2012), 并主编《女性与医疗》(英文, 2006)、《东亚华人社会近代健康与卫生史》(英文,2010)等书。
目录
导言
一、研究的角度
第一章 明末以前的慈善——观念与制度变化
第二章 明末清初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
第三章 慈善组织的制度化(1655~1...
导言
一、研究的角度
第一章 明末以前的慈善——观念与制度变化
第二章 明末清初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
第三章 慈善组织的制度化(1655~1724)
第四章 慈善机构的“官僚化”(1724~1796)
第五章 乾隆中期以来慈善机构的“儒生化”——惜字会与清节堂的例子
第六章 嘉庆以来慈善组织与小社区的发展
结论
附录:“明清慈善活动(公元1600~1850)报告
该书热门标签
您对《施善与教化》有什么评价吗,点击右上角“我想说两句”,说出你的看法吧。
有什么“读后感”吗?您可点击右上角“我要写长评”来进行评价噢。
猜您喜欢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
精品推荐
分类导航
评价“施善与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