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当前位置: 百家姓大全 >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张 姓起源,输入 “张” 或 “zhang” 即可

秘


姓氏:秘(繁体:秘)
拼音:
人口:约 8 千
排名:第 790 位
分类: -
常用: 稀有姓氏

秘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9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7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秘姓的起源

秘姓主要源自:姜姓。

秘姓起源一

源于官职,出自秦、汉朝时期秘祝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其后裔以官名秘为姓。”秦朝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最早由战国末期秦国相邦吕不韦秘密创立,以维护秦始皇的功德尊严,汉朝沿袭之。“秘祝”的主要任务是,凡当有帝王国君有不详的灾难、祸事、过错等发生,就将其移过于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该臣子承担灾过,这个过程称为“秘祝”。其职能,类似于战国初、中期的各诸侯国宫廷卜师或太史令“行褂”。不过,卜师或太史令是公开“行褂占卜”、祈算福祸,而“秘祝”则是当已发生灾祸或有灾祸苗头时,或氏在帝王国君有过错时,将其秘密地转嫁给臣子或民众。当然,“秘祝”有时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将祥福之事秘密转移给亲信臣子之事,但毕竟极少。“秘祝”之官由王族贵胄或帝王极其亲信之人担当,仅对帝王一人负责,多为世袭,权势极大。汉文帝对此官职曾深感痛恶,他在汉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6年)下诏,废除了“秘祝”之官职,并且对众大臣声明:“即便是百官的错误和罪过,也要由皇帝来负责!”由此,开启了汉王朝“文景之治”的宏伟篇章,为后来的汉武帝创建雄居东方的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

“秘祝”消亡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之称为姓氏者,以念先祖之威赫,称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秘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十六国时期陇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著名汉朝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这在史籍《西秦录》亦有相同的记载,“秘姓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门,其首领秘宜曾帅诸羌胡五万余人归降于西秦国。”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农历11月,鲜卑族人、代镇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乞伏·国仁,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国,之后东征西讨,使西秦国雄傲一时。东晋太元十一年(西秦建义二年,公元386年),位于南安郡(今甘肃陇西)的西羌族豪门首领秘宜率诸羌试图攻击乞伏·国仁,诸羌四面包围了西秦都城鹯阴(靖远,今甘肃白银平川水泉镇牙沟水村水头社),而西秦国刚建立一年,百官们大是惶恐。乞伏·国仁对大家说:“先人有夺人之心,不可坐待其至。宜抑威饵敌,羸师以张之,军法所谓怒我而怠寇也。”于是亲率五千兵将,袭其不意,大败之。因此,秘宜对乞伏·国仁十分信服,遂与弟弟莫侯悌率其羌众三万余户主动降附于乞伏·国仁。乞伏·国仁大喜,特拜秘宜为东秦州刺史(今陕西宝鸡陇县、千阳一带)。在秘宜所率西羌部落族人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其氏族首领名字秘宜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秘氏,在南北朝后期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秘姓的分布

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却名列第六百三十位,以天水、南安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淄博市高青县,河北省的南和县、故城县、晋州市、无极县、博兴县、灵寿县、平山县、深泽县,上海市宝山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省的长治市,山东省的济南市、滨州市阳信县、德州市武城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有秘氏族人分布,人口总数约两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6%左右。

秘姓 郡望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秘姓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秘姓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西之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予收载。《姓氏考略》据《西秦录》注云:“西羌姓。出南安,为豪族。”又,《中国姓氏大全》注:“汉代有秘祝之官,其后以官为姓。”(按:秘祝,《姓氏考略》作“祕祝”。)又,其引例云:“秦代有仆射秘宣”,则秘姓不始于汉,以出自西羌为是。

秘姓的郡望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秘姓的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秘姓的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西之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予收载。《姓氏考略》据《西秦录》注云:“西羌姓。出南安,为豪族。”又,《中国姓氏大全》注:“汉代有秘祝之官,其后以官为姓。”(按:秘祝,《姓氏考略》作“祕祝”。)又,其引例云:“秦代有仆射秘宣”,则秘姓不始于汉,以出自西羌为是。

秘姓的历史名人

秘姓古代名人

秘彭祖西汉,著名西汉将领。从高祖刘邦于沛县起兵,东征西杀,累功封戴侯,传封七代。

秘珍宋朝,宋朝人。

秘心傅明朝,河北故城人,明朝人,隆庆元年丁卯科举人,官至临洮同知。

秘元煃明朝,河北故城人,明朝人,崇祯十六年贡生,任藁城训导,寻迁冀州学正。

秘元熙明朝(公元农历1587—1627.11.25),字以钦,号穆严,河北故城人,明朝人,天启辛酉科中举。

秘延瑞明朝(公元农历1613.3.15-1648.2.23.),字祥甫,河北故城人。崇祯乙卯科中举,官至枝江知县。

秘丕笈清朝(公元1636—1702),字仲负、负员,号得蔺,清朝人,河北故城人。康熙十二年癸丑科,三甲,第三名。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秘象震清朝(公元.农历1697—1734.1.16),字省存,号百里、印山。清朝人,河北故城人。雍正二年甲辰科,三甲,第五十名。官至工部主事。

秘宣秦朝,著名秦朝仆射(宰相)。

秘应奇明朝,河北故城人,明朝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官至太原同知。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生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