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当前位置: 百家姓大全 >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张 姓起源,输入 “张” 或 “zhang” 即可

遆


姓氏:遆(繁体:遆)
拼音:
人口:约 3 千
排名:第 979 位
分类: -
常用: 稀有姓氏

遆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7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遆姓的起源

遆姓遆姓起源一

据陕西华阴孟塬遆家村遆氏老人忆述以及《遆氏家谱》的记载,该支遆氏源自明朝中叶皇室朱氏后裔,为躲避皇室争权自相残杀,遂远避隐居于陕西华山脚下的孟塬。由于遆氏源于皇室贵族,不忘自己源自帝王,是因避自残而走,所以在“帝”字下加“走”旁,把姓氏改为遆氏,准备在日后能够恢复真正的本家姓氏,但却一直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tí。

遆氏祖先的后裔中曾与希腊人混血,所以今一部分遆氏后裔族人皮肤白皙,貌似希腊人,隆眉深眼高鼻。

遆姓遆姓起源二

源自平阳府,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河里庄(现已为洰河水库)。

证据一:宫廷发生内乱之地(建都之地):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那条河,即今天的汾河。

证据二:河里庄在当地属于中型村庄,竟建有佛庙、关帝庙、娘娘庙、……以及南、北、西3座阁楼等大小16座。这些庙宇最小的面宽也有两间,中等的面宽有三四间,其中规模宏大的庙宇3座,大戏台两座,每座庙院占地都在20多亩以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等规模的村落中也是极为少见的。而其它外地遆姓聚居村庄,除山西省闻喜县礼元村有一座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5)的先皇圣母庙外,不仅没有庙宇,而且连祠堂都极为罕见。

证据三:位于村西的娘娘庙,之所以建造规格如此之高,从古老的传说中可以看出,这里供奉的娘娘,不是神话中的神仙娘娘,而是为保护与繁衍遆姓后代有特殊贡献的,在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汉皇帝刘聪的皇后,后来的皇太后娘娘——靳氏。

证据四:遆氏是老母娘娘立祖,而不是老祖爷爷立祖。每年清明节扫墓时,不论在外地的或在村内的所有遆姓人,都要赶赴到老祖坟前叩头祭祀,然后才能到各分支或家坟祭祀。祭祖坟完毕之后,族长对参加扫墓祭祖的所有人,不论老少,每人都分赠一份礼物,哪怕是一盒火柴,一个馒头,总之人人有份。这种传统的赠礼行为和过去帝王的“赏赐”、“恩赐”有点相像。这种古老传统习俗,在周围村庄里极少见到。可见遆姓家族的来历不凡。

证据五:遆姓定居河里庄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人口繁衍越来越多,到了明朝初年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河里庄遆姓人口已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量。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15年(1417年)50年的时间内,由平阳府衙(今临汾)组织在洪洞大槐树下集中,就大规模移民18次之多。期间遆姓也迁往秦、豫、冀、鲁等地。全国其它地方没有大规模往外移民的传说和移民的史料记载。因此,可以说这些地方的遆姓人口,都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遆姓遆姓起源三

源于古羌族,出自汉朝时期西羌族同蹄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自古以来,历代兄弟民族所用姓氏,原先绝大多数是双音、三音复姓,其中有所谓“代北复姓”和“关西复姓”。代北,泛指汉、晋时期的代郡和唐朝以后代州以北的地区,其地在历史上长期居住过北方各少数民族。关西,主要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甘肃等地区,也是北方各少数民族错居杂处的地区。今陕北洛川、宜川、富县、延长就有不少以北方少数民族复姓命名的地名。羌族,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阿坝地区,而古代羌族分布的地区要广阔得多。西汉时期含羌字地名主要有:羌谷水(古凉州张掖郡),羌道、羌水(皆古凉州陇西郡,今甘肃兰州、临洮、巩昌、秦州一带)。这些族称地名分布区相当于现代的甘肃西部和南部,青海东北部和四川北部。今陕北地区的富县仍有羌村,是唐朝诗人杜甫的避难之地,这说明至少在唐朝以前羌族人曾在陕北地区活动。同蹄氏,即古羌族的一个分支部落,主要分布在铜堤(今陕西洛川),至今其旧县镇还有上铜堤、下铜堤之地名,其中“上”、“下”为汉语方位词,“铜堤”乃“同蹄”之讹,就是历史上西羌族的姓氏。据史籍《广韵·东韵》中记载:“同,齐也,共也,又羌复姓有同蹄氏。”在方志《洛川县志》中也记载:“前秦(公元350~395年),洛川为羌族聚居地之一。今旧县镇铜堤村、永乡当川村、京兆乡弥家河村等即为当时的羌族村落。铜堤乃同蹄之讹。现存于菩堤乡王家河寺梁的元朝《重修灵泉院碑》仍作同蹄村。”

西羌族人后在历史演进中大多融合于汉族,同蹄氏也逐渐汉化为汉姓,诸如同鞮氏、铜鞮氏等,其分支党项部族在唐朝时期被李唐王朝赐为李氏,后来在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农历9月建立了著名的西夏王朝,与北宋王朝经常发生征战。西夏王朝在立国一百九十年后,于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西夏末帝李睍宝义元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国,随后有王族后裔改汉姓为遆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dì(ㄉㄧˋ)。

遆姓的分布

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西河、陈留、陇西、凉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临汾市、闻喜县、翼城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新乡市封邱县、开封市、南阳市镇平县、杞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宝鸡市、华阴县、渭南市孟塬县,广东省的惠州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铁岭市,河北省的涿州市、唐山市,北京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四川省的成都市,黑龙江省的鹤岗、大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等地,均有遆氏族人分布。

遆姓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陈留郡:秦王赵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遆姓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狄道堂、襄武堂。

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姑臧堂、西凉堂。

遆姓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多在北方。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围场,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亦收,其注引《万姓统谱》云:“本铜鞮氏,避事改焉。同州多此姓。”或音dī,姑兼收。

遆姓的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陈留郡:秦王赵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遆姓的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狄道堂、襄武堂。

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姑臧堂、西凉堂。

遆姓的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多在北方。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围场,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亦收,其注引《万姓统谱》云:“本铜鞮氏,避事改焉。同州多此姓。”或音dī,姑兼收。

遆姓的历史名人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生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