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当前位置: 百家姓大全 >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张 姓起源,输入 “张” 或 “zhang” 即可

祭


姓氏:祭(繁体:祭)
拼音:
人口:约 1 千
排名:第 1265 位
分类: -
常用: 稀有姓氏

祭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26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祭姓的起源

祭姓主要源自:姬姓。

祭(Zhài)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朝周公旦的儿子祭伯的后人,以国名为氏。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左传》注云:“祭国,伯爵也。”又《路史》载:“周圻之内管城东北有古祭城。”祭国为西周时期封国,在今郑州市区东。古称祭伯城,为周公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的封国,爵位为伯,故名祭伯。祭伯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而姓了祭,称为祭氏。

周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王朝初立,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鲜被分封到管国(今河南郑州管城)之后,称管叔。由于管叔不满意兄长周公旦执政,因此不但不帮助西周镇守东方,反而在周成王姬诵元~三年之间(公元前1103~前1101年),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勾结在一起,发动了叛乱。周公旦亲率大军东征,苦战三年,在公元前1101~1100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乱”(三监之乱)后,撤消了管国。但是中原的郑州一带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能无人执守,因此周公旦就把自己的第五个儿子祭伯分封到了黄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郑州新区),祭伯在该地区建立了城池,建城后名为祭伯城,简称祭城,故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

到了春秋初期,郑国占据了祭地,郑庄公又把祭城赏赐给了大夫祭仲,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并一地名为姓氏,称祭氏。宋朝历史学家郑樵考证:祭氏,就是“以邑为氏”。史书中亦记载:“周公子祭伯,其后为氏。”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分祭姓族人认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则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为訾氏。

祭伯的后裔子孙祭氏、訾氏,皆世代相传至今。祭氏的正确读音作zhài(ㄓㄞˋ)。

祭姓的分布

祭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而分衍的訾氏则在台湾省名列第五百八十七位。祭姓出自姬姓,为周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被封于祭国,爵位为伯,世称为祭伯,祭伯的后人,有的以国名为氏,称为祭氏。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至南北朝时,有的祭姓族人,认为祭姓不吉利,而訾字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有部分人遂改为訾姓。祭姓望居太原郡(秦代置,汉为太原国,后又改为太原郡,治所晋阳,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祭姓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颍阳郡:春秋时期为鹿上邑,战国时期为巨阳邑。秦朝时期属颍州郡,汉朝时期为细阳县。魏、晋两朝时期为“宋县”。隋朝时期为颍阳郡。唐、宋两朝时期被并入汝阴郡。元朝时期则属颍州。明朝最后改其隶属凤阳府,其时辖境即今安徽省阜阳市一带。

祭姓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颍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鹿上堂、巨阳堂、阜阳堂。

祭姓 姓氏源流

一、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大同、长治,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载。旧音zhài。

祭姓的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颍阳郡:春秋时期为鹿上邑,战国时期为巨阳邑。秦朝时期属颍州郡,汉朝时期为细阳县。魏、晋两朝时期为“宋县”。隋朝时期为颍阳郡。唐、宋两朝时期被并入汝阴郡。元朝时期则属颍州。明朝最后改其隶属凤阳府,其时辖境即今安徽省阜阳市一带。

祭姓的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颍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鹿上堂、巨阳堂、阜阳堂。

祭姓的姓氏源流

一、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大同、长治,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载。旧音zhài。

祭姓的历史名人

祭姓古代名人

祭遵汉朝(?-33),字弟孙,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人,少时好读儒家经书。家境虽然富裕,但他节俭朴素。县中以为他是柔弱书生,经常欺负他,引起他的愤怒,结交宾客刺杀之。从此,乡里始知其外柔内刚而惮之。王莽末年,祭遵任颍阳县吏。昆阳之战以后,投靠刘秀,充当管理文书的门下史,随刘秀出征河北,为执行军法、整顿军纪的军市令。侍候刘秀的舍中儿仗势犯法,祭遵立即格杀之。刘秀大怒,命人把祭遵抓起来。经人劝说,刘秀赦免了祭遵,以为刺奸将军。并告诫诸将说:“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不久,命祭遵为偏将军,随从刘秀平定河北,以军功封侯。

祭肜汉朝,字次孙,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人,他的兄长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中的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因为祭遵的功绩,祭彤在建武初年就被光武帝任为黄门侍郎、偃师长,跟随在刘秀左右。后出守辽东近三十年,击退鲜卑,打败匈奴,从此边境平安,人们为他立祠以纪念。永平年间官至太仆。

祭仲春秋,(生卒年待考),著名郑国大夫。祭仲是郑庄公姬寤生(公元前757~前701年)身边的权臣,“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郑庄公除了太子姬忽以外,还有几个儿子,分别是姬突、姬子亹、姬子仪、姬子婴等等。有一次,太子忽率军帮助齐国抵御了北戎的侵入,齐釐公对太子忽很是青睐,想把女儿嫁给他,但太子忽拒绝了。太子忽说:我是小国,齐是大国,不太匹配。当时大夫祭仲就劝太子忽,应该答应下这门亲事,这样齐国就成为了郑国的政治后援。可惜,太子忽不会算这笔政治帐,后来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史籍《左传》记载,太子忽后来娶了陈侯的女儿,在以后的变故中,一点也借不到外力。郑庄公逝世后,太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但不久郑国就发生了一场政变。郑昭公的母亲是宋国雍氏的女儿,雍氏是宋庄公的宠臣,于是宋庄公、雍氏、突达成政治协议:宋国让姬突继承的郑国国君的位置,姬突对宋国有一定的回报。因此他们合伙诱捕了祭仲,对祭仲说:“不立突,将死。”祭仲只好答应下来了,“祭仲许宋,与宋盟。”郑昭公忽听说祭仲要立姬突,就赶紧逃到卫国去了。而姬突纯利地从宋国到郑国即位,成为郑厉公。,史籍《公羊传》对祭仲明显采取了褒扬:称祭仲为贤相,知道事情的急缓轻重,不考虑自己声誉的影响,做事只从国家利益出发(自贬损以行权),并说“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公羊传》是从道德角度对祭仲加以了肯定。司马迁虽然没有在《史记·郑世家》中对祭仲评论什么,但在他的《太史公自序》中总结郑国的历史时,有“祭仲要盟,郑久不昌。”之论,实际上是对祭仲提出了了批评:郑庄公叱咤一时,在他死去后,郑国经祭仲这番废立折腾,国力便再也没有起色过。后来,郑厉公想杀祭仲,却被祭仲先予发觉,郑厉公只得退避到栎邑(今河南许昌禹州)。祭仲又迎回郑昭公入郑国为君。而不久郑昭公又被大夫高渠弥所杀,于是祭仲又立姬子亹,史称郑子亹。郑子亹与齐襄公姜诸儿有私仇,因此在一次诸侯会上,齐襄公借机杀了郑子亹。于是祭仲再立姬子仪,史称郑子仪。祭仲逝世后,郑厉公姬突使用同样的方法诱劫了大夫甫瑕,胁迫甫瑕杀了郑子仪使其复位,郑厉公突复位之后,回手又将甫瑕处死了。

祭参东汉(公元?~99年待考),祭肜之子;颍川颍阳人(今河南许昌)。著名辽东太守。祭肜逝世后,祭参遂诣奉车都尉窦固,从军击车师有功,稍迁辽东太守。汉和帝刘肇孝和永元九年(公元98年)农历闰12月,皇太后窦氏驾崩。这时辽东鲜卑各部乘机反叛,攻入辽东郡界,而时为辽东太守的祭参由于管理松懈,“不追虏征,坐沮败”,汉和帝大怒,将祭参下狱,随后诛之。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生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