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龙虎山之得名有二说:一是据《龙虎山志》:“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另一是据《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得此山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2010年8月2日,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龙虎山道教源流
龙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间福地”而闻名天下。
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为张正随、张乾曜、张嗣宗、张象中、张敦复、张景端、张继先、张时修、张守真、张景渊、张庆仙、张可大。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室尤其是道君皇帝徽宗赵佶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崇宁三年(1104)“赴阙,召见,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答十分乖巧。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从学者恒数十百人。”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于徽宗朝。张继先喜属文作诗,善内丹术,“雅善书法,尝书《道德经》以进御”“书《茅山宣和御制化导碑》,时称其工”。张可大,字子贤。端平(1234~1236)间累召赴阙。南宋宁宗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见,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坚者,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就学于张继先。徽宗政和(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号凝妙感通法师”;“留用光,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通法术,据称多次祷雨有验,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修上清宫,新而广之,……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箓斋仪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至道宫”。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祐(1056~1063)间的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咸淳(1265~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龙虎山志》。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为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输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张留孙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主要骨干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不下数十百人,皆出身龙虎山。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吴全节之师,世祖至元(1264~1294)间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住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虞集为之叙。略云:“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乎?”刘思敬,卢陵人,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和道院。炼铅汞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诏赴阙,并进六甲飞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还山,结八卦庵于琵琶峰之右。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游龙虎山,居先天观,复构蓬莱庵于圣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方闻其道者,无远近,皆往礼叩问。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又为方方壶作《圣井山图》,危素为之作序。元代龙虎山除对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共新建宫、观、庵、院达三十七所。计有:建于元世祖至元间的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冲和观、慈寿观、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云溪道院、瑶峰道院,建于元贞(1295~1296)间的龙泉观、通真道院,建于大德(1297~1307)间的崇文宫、元成宫,怡云道院,建于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观,建于至治(1321~1323)间的仁静观,建于泰定元(1324)的明成观,建于至正(1341~1368)间的繁禧观、蓬荜观。另有建于元,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玉隆宫、元都观、神德观、明胜观、先天观、佑圣观、桃源观、招真观。还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谓建于至元间,娄近垣谓建于大德间;紫云庵,元明善谓建于大德间,娄近垣谓建于至正间。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为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其中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经子史,是张陵子孙中的佼佼者。有《岘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吴葆和、林靖乐、傅同虚、曹大镛等不下二十人,先后被征召入京任道录司官职。原为龙虎山达观院道士的邵元节,在嘉靖中更受尊宠,位至三公。随其入京的邵启南、陈善道、王用佐、吴尚礼等,也得显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杰出者。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子,贵溪人。出家于混成道院,学仙于金蓬头。工诗文,善古隶章草,尤精于画,写山水,极潇洒。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诗为顾元等所称道。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
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另有冲元观,或谓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谓元代元贞间建。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至1936年,其主宫上清宫之建筑已全被破坏,“只空余危楼一角”。张陵子孙世居之天师府,亦“经贵溪县政府利用,开办完全小学一所。天师亦不常驻此。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资百余万元,迁出占用天师府的中学,重修天师府。
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方圆2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和山下正一观,皆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源远流传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构成了这里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世袭道统至今已64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如唐代诗人顾况,宋代王安石、曾巩、文天祥,元代赵孟頫,明代徐霞客等,都曾在泸溪河畔留下赞美丹崖碧水的诗文,成为龙虎山宝贵的文化遗存。现在,龙虎山每两年举办一次道教文化节。集道教朝圣、旅游观光、经贸洽谈、民俗采风于一体,是国内唯一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盛大旅游节日。
龙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景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共有52个景点,景物景观230处,是江西唯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冠”景区。其中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奇峰秀出,千姿百态。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不得”的景致,更可让人想象到其景之妙,如:“云锦披不得”、“蘑菇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女献花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观中,都隐含着各自奇妙的传说。龙虎山中的泸溪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似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联在其两岸。河水碧绿似染,楚楚动人。时千流击崖,水缓时款款而行,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与山岩相伴,便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万千气象的江西龙虎山道都
天师府
全称“清嗣汉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张天师起居和祀神之所,又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祖庭和历代天师曾经掌管天下道教事的办公衙门。因其历史悠久,地位显赫,故有“南张北孔”和“百神受职之所”的称誉。
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系宋徽宗赐建给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府第,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天师府原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祜六年迁建长庆坊后迁今址。南宋嘉熙三年(1239)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元朝,历代天师均赐银印,命“主管江南诸路道教事”,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并赐白金十五镒重修天师府第。三年(1370)钦命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直至清朝和民国,历代天师世袭不替,天下符箓出此一家。
天师府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建筑恢宏,占地3万多平方米,重檐丹楹,彤壁朱扉。其中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金钿细漆,古色古香。
头门“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尽显神仙洞府,相国侯门之威严。玄坛殿为历代天师登坛授箓旧地,法箓局曾为掌管道门公事之官署。二进之玉皇殿金碧辉煌,“宫保第”古色古香。院内豫樟参天,绿草如茵。三进为天师居室,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授箓院与万法宗坛分置两侧,乃万法归宗之根基,道门玄风之祖脉。四进为灵芝园、敕书阁,后有百花塘。
1983年,国务院确立“嗣汉天师府”为全国宫观重点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盛。
正一观
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是道教著名宫观之一。正一观最早的名称为“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回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遵父命“永宣祖教,以传于世”,立祠祀祖。同时,天师张盛还在这里修复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旧址,并在此居住下来,每年三元节时,登坛传彔,各地学道者千余人涌向这里。从此,历代天师在此开坛授彔,龙虎山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首教传播中心,各种宫观道院林立,规模宏大,龙虎山正一观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唐天宝年间(724—755),道士吴筠曾以一首《龙虎山》对这里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道士身披鱼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宋咸淳七年(1271年),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又新其殿宇。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改额为“正一观”。明万历七年(1579),朝廷太监杨辉督修,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复修,一如旧制。也就是正殿五间,中祀老祖天师及王长、越升二位真人,都是浴金铜像;殿后为玉皇殿和丹房及厨房、浴室。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拨款重修,改玉皇殿为玉皇楼。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遣官重建,命五十六代天师张绍麟协同办理,经历数月而建成。这次修建的正一观,正殿五间,重檐丹楹,彤壁琉璃瓦,东西周庑各十间,环以朱栏,元坛殿三间在东庑中,从祀殿三间在西庑中,仪门三间。阶下是钟楼鼓楼。而且,所有的殿、楼、门、庑、梁、栋都饰以彩绘,富丽堂皇。正门中额为“正一观”,阙门皆朱漆铜柱,门外有两根高大的幡旗杆,而从阙门至楼前的甬道、台阶,都是以巨石砌成。清嘉庆二十年(1815),五十九代天师张钰又借公款修复,建制如旧。
今日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其中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
龙虎山正一观
湖北武当山
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为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也是武当拳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武当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筑遍及全山,规模宏伟,相传上古时玄武在此得道飞升。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历史源流
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县。“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为明代皇帝朱棣时代最盛。明成祖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更是大力扶持。他下令在“京城艮隅并武当山才重建庙宇”(《明实录》第28册310页)。并于永乐十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武当山道观。敕令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督工,每日役使工匠达二十余万(一说为三十余万),费以百万计,花费了六年时间,最终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庞大的道观建筑群。
特别在天柱峰顶铸铜为殿,饰以黄金,供奉真武大帝。并赐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为“五岳之冠”亲撰《御制真武庙碑》、《御制太岳太和山道观之碑》。像这样由皇室出巨资,一次性建成如此庞大的道教宫观群,在历史上实属罕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世宗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
道教徒之所以将武当山称为真武大帝道场,乃由于武当山在唐末五代以来,已成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当山的名字与真武大帝都有“武”字,便附会北极玄武大帝曾修炼于武当山。《武当山志》说武当山一名的由来乃是因为“北极玄武大帝”的缘故,虽然不是事实,然而却得到普遍的认同。元代武当山的风物大量附会为玄武的遗迹,一方面表现了地方风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传,武当山为祭奉玄武的圣地。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拱、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自然景观武当山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武当山山势奇特,一峰擎天,众峰拱卫,既有泰山之雄,又有华山之险,悬崖、深涧、幽洞、清泉星罗棋布。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城区,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主要道教建筑有玄岳门、净乐宫、玉虚宫、复真观、南岩宫、太和宫、紫霄宫等。
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高12米,阔14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
净乐宫为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道教指玉虚为玉帝的居处。这里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位于老营的南山脚下,距玄岳门西约4公里。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规制谨严,院落重重。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1745),现存建筑及遗址主要有2道长1036米的宫墙、两座碑亭、里乐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遗址。这些残存的遗址,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玉虚宫前四座“龟驮碑”亭
复真观复真观位于狮子峰前,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复真观五层楼翼角立柱上交叉叠阁的12根梁枋
南岩宫位于独阳岩下,为道教所称真武大帝得道飞升之“圣境”。南岩宫建在悬崖峭壁上,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峰峦秀美,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至大三年(1285—1310)。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年(1412)扩建。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年间。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廊外一米多处峭壁前,有两条伸向悬崖的石龙。古代工匠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得浑为一体,传说是玄武大帝的御骑,玄武大帝经常骑着它到处巡视。一个石雕的龙头伸在悬崖之上,龙头长3米,宽仅o.55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下面万丈深渊、无遮无栏,状极峻险。前去烧香被称为“龙头香”,以示虔诚。因上去烧香之人常坠崖而死。清康熙年间,川湖部院总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设栏门加锁,立碑告诫。现已封闭。大殿前有两个御碑亭。
南岩宫廊外一米多处峭壁前的“龙头香”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门外。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明朝朱棣皇帝为了收宠曾预言他要称帝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并向天下昭示自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将此宫与北京的“太和殿”同名。太和宫在建筑过程中依照道教的建筑原则,不动山体一丝一毫,依照山体的自然走向和地形顺势而建。当时的太和宫有殿堂道舍等建筑五百一十间;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铜殿等。
太和宫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太和宫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铜钟一口;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经堂。殿前一岩,形如宝莲,故名“小莲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并嵌有李宗仁游武当山之题诗碑刻。该宫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
武当道场全貌
金殿俗称“金顶”
位于海拔1612米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崇台之上,为铜铸成,实际上是铜殿。由于战争与人为破坏,中国现存的铜殿仅有5处6座。其中以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昆明北鸣凤山上铜殿和武当山铜殿最为著名。
武当山铜殿高5.54米,宽4.4米,进身3.15米,全部用铜铸鎏金构件组装而成。铆榫拼焊,密不透风,68个玲珑精巧、栩栩如生的铜兽分立檐脊之上。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流云等装饰图案。金殿内供奉着“真武祖师大帝”的鎏金铜像,重达十吨。两旁有金童拿着文簿,玉女托着宝印。水火二将执旗捧剑,这组雕像,刻画细腻,性格鲜明,相互照应,浑然一体,被誉为我国明代艺术之宝。神案下置玄武,俗称“龟蛇二将”,蛇绕鲺腹,翘首相望,生动传神,巧夺天工。殿内金匾上的“金光妙相”四字,是康熙42年(1703)康熙皇帝手书。殿外是白玉石栏杆台,台下是长约1500米的紫金城围墙。为明永乐十七年(1419)按皇宫的标准所建,并命名为“紫禁城墙”。城墙由巨大的长方形条石依山势垒砌而成。城墙不高,有的地方就一米多点,全长345米、墙基厚2.5米,顶厚约1.25米呈梯形状,结实牢固,历经七百年风雨沧桑,仍保持原貌没有什么损坏。
金殿还有两个神奇之处:一是金殿中点着一盏长明灯。尽管山上的风长年劲吹并不断改变方向,却就是吹不灭这盏长明灯。传说是由于金殿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二是处于1612米高的金殿经过500多年竟然没有被雷电击中过。按理论最高点又是金属最易受雷击,这两桩神奇皆可见我国古代工匠的工艺水平。
金顶位于武当山72峰中的最高峰,在此可观赏武当八景:天柱晓晴、雷火炼殿、祖师映光、金殿倒影、海马吐雾、平地惊雷、陆海奔潮、飞蚁出朝。
武当山金殿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
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紫霄宫是宋、元、明、清四朝道教法事活动的重要场所。紫霄大殿是武当山唯一幸存下来的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宇。
武当山紫霄宫
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古名天仓山。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至于得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山上至今保留有唐开元十八年(730)诏书全文。
青城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它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并称四川四大胜景。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青城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青城山山门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在此羽化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山,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此后,青城山成为,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
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建福宫坐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今青城山山门前左侧,是青城著名的道教宫观,也是游览青城山的起点。因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所以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创建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至今。
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南宋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建福宫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均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宫前有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
青城山建福宫
上清宫坐落在青城第一峰,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1940年手书。
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经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经》全文。文武殿内祀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上清宫内有五代前蜀所凿之鸳鸯井、麻姑池。宫后有圣灯亭、东华殿,直上第一峰老君阁。宫左侧玉皇坪有前蜀王衍行宫遗址。宫前右侧下有天师池、跑马坪、旗杆石、豹谷等古迹。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此寓居四年多,作画千余幅,留下了麻姑、王母、三丰祖师、张天师、花蕊夫人等画像石刻。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夜宿上清宫,可夜睹神灯,朝看日出,雨后观云海,冬春赏瑞雪,奇趣无穷。
青城山上清宫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老君阁原为老君亭。于一九九二年秋改亭建阁,历时三载竣工。2008年“5.12大地震”中老君阁被毁坏后又重建。今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阁内老君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
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锺离权。
2008年“5·12”大地震后重建的老君阁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三清殿是主殿,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三皇殿,为天师洞右下角一小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约1米,唐开元十一年(723)雕造,皆为坐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字。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刻有“降魔”两字。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拾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边,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景色奇幽。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青城山天师洞(常道观)
祖师殿古名“清都观”、“洞天观”、“真武宫”位于青城山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创建于唐代,是青城山道教主要宫观和重要景点之一,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殿内供奉真武大帝、东岳大帝、吕洞宾及张三丰塑像。
祖师殿附近有闻胜亭、问道亭。闻胜亭为冯玉祥所建。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寓居于此,闻日本投降,喜而建此亭以为纪念。问道亭相传是黄帝拜见仙人宁封子问道处。祖师殿后有薛昌浴丹池、云松塔、轩辕台等古迹。
青城山祖师殿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的朝阳洞
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旧名清虚观,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圆明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后屡有修葺。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
青城山圆明宫
青城山风景清幽。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青城天下秀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其实山不甚高,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但却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竞秀,愈见其高耸巍峨,深不可测,蹊跷多姿的峰峦洞岩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全山为典型丹霞地貌,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整座齐云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乔乔巴名利的自然图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佳句墨宝。齐云山海拔585米,方圆一百平方公里。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乾隆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1981年列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称。唐代宗乾元年间(758—760),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此后云游道士纷纷而来,道教建筑规模日益。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据《齐云山志》记载时有宫、观、殿、院、馆、楼、阁、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筑108处,仿湖北武当山建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中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明末齐云山诸道观均毁于兵燹,现存宫观殿宇及亭台楼阁十余处,均为近年重修,主要宫观和名胜有月华街、楼上楼下和方腊寨:月华街是齐云山中道观集中的地方,有入仙洞、罗汉洞、老君洞、文昌洞、珠帘洞、玉虔宫等。诸道观均开凿于数百丈高的悬崖底部。崖顶无论晴雨,总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帘,世人称“珍珠帘”,十分壮观。诸观以新修复的天宫府最为显眼,山中道场多数在此府举行。洞前为碧莲池塘,池水清碧,隔池可见对面的香炉峰。峰顶有一凉亭,人入亭中,大有凌空欲飞之感。洞旁数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依次排列,形成碑道长廊。齐云山自晋朝至今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朱升、唐寅、海瑞、戚继光、徐霞客、郁达夫等人均曾来过此山,或吟咏赋诗,或树碑题词,全山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处,主要分布于真仙洞府、石桥岩和紫霄崖一带。其中,紫霄崖下明代江南大才子唐寅所书的《紫霄宫玄帝碑铭》,高二丈四,字迹工整,风格苍劲,气势雄伟,堪称古碑精品。
道教圣地齐云山
月华街一带摩崖石刻长廊
楼上楼
所谓楼上楼下即悬崖底部鑿有上下两洞,当年有8个道士住在洞内避世修炼。。距楼上楼不远处有“仙人挂画”一景。它是一块平展的崖壁,高约2米,壁面色彩斑斓,溪水成瀑自壁两边流过,形成天然石画。
齐云山楼上楼道观
方腊寨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方腊发动起义,杀富济贫,不到半年时间,就攻占了歙县等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宋徽宗曾下令童贯率军十五万镇压,没有取胜。朝廷又三次下诏“招抚”,均遭方腊严词拒绝。方腊义军在齐云山的独耸峰上屯兵,抗击宋王朝官兵的围剿,凭借险要的崖涧和天生的云雾,把守要隘,居高临下,用刀剑和滚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齐云山上,粮草丰盈,池塘满溢,方腊依岩洞建寨,本可以固守,但被叛徒出卖,退出齐云山后,在浙江帮源洞被捕押往汴京遇害。
齐云山独耸峰上方腊寨
二、两大道派祖庭
1、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龙虎山在江西省鹰潭市东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有关龙虎山和天师府的介绍见《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
东汉年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陵(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修道,据传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张陵后来到今四川大足县境内的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道教的最高主神。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称其道为“天师道”,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往张陵原先的得道处:江西省龙虎山。所以龙虎山被视为天师道祖庭,一直延至今日。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备,其组织队伍也在扩大发展,出现了北方和南方两派天师道,代表人物分别是寇谦之和陆修静。到了北宋,由于道君皇帝赵佶等帝王的尊崇,道教流派众多。其中以龙虎山龙虎宗、上清派茅山宗和阁皂山影响最大。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朝廷命龙虎山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龙虎宗正式成为江南诸道派统领,且影响大增。到了元代,元廷对龙虎山天师的礼遇、优待更远远超过其它两山。据《元史·释老传》,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刚平定江南,就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赐宴,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银印,命主管江南道教。第二年,又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并规定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归张宗演领属。元世祖授张宗演天师头衔,这是道教的天师头衔首次获得朝廷认可,过去只是道教自身自说自话,从未获得官方认可。另外由龙虎宗主管江南道教也属首次,南宋理宗时也只是提举三山符箓。自元世祖后,这两项成为定制,为元历代诸帝所承袭。南北朝时,南方天师道徒造作《正一经》和《正一法文》,后编入《道藏》,列为三洞四辅七部经典之一。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又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从此,龙虎宗逐渐成为南方道教的核心,江南道教符箓各派,如三山中的茅山宗、阁皂宗,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等新旧符箓派渐渐集合到它的周围,最后形成道教后期两大道派之一的“正一派”。北方的太一道在元以后也归于正一道,皆以江西龙虎山为祖庭。
2、全真道祖庭之一:陕西户县“重阳宫”
全真道是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大道教流派,创始人为金代初年的王重(1112~1170)。王出身地方豪门,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金主完颜亮正隆四年(1159),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留王处一、郝大通二徒在昆崳修炼,自己携丘处机等西归。一行到达开封第二年。王重阳即辞世。此后大弟子马钰掌教,其余六真便各自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一带修炼传教,王处一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
在修炼方法上,全真道不同于正一道的外丹派。所谓外丹,是指用鼎炉烧炼铅汞等药物制成一种称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道教的创始人张陵、东晋的葛洪、陆探微等都是著名的炼丹家。到了唐代趋于极盛,许多著名道士孙思邈、陈少微、楚泽等都以炼丹著名。唐代许多皇帝如德宗、武宗以及名士李白等也都热衷此道。内丹是与外丹相对的一种修炼方法,源于行气、导引、胎息等术。他不是借助于外界的鼎炉铅汞,而是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体内结丹,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始于隋代道士苏元朗,他最早将魏伯阳《参同契》发掘出来,用以指导内丹实践。经过唐代的崔希范、刘知古、施肩吾、彭晓等,内丹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道教修炼流派。崔希范的《入药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到了宋代外丹派逐渐衰落,内丹派则成为主要流派。陈抟、张伯端等著名道士皆是内丹派,他们所阐述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功法才成为道教内丹派主要的修炼方法。林灵素和王文卿等符箓派代表人物也将符箓与内丹修炼结合起来形成金丹派,内丹也成为道教主要修炼术的道教理论阐发的核心。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上仍是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但又富有创新和时代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主张“合一三教”认为儒释道三教的核心都是“道”,并无差别。王重阳说自己所创的全真道是“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孔)夫子为科牌”,“三教者,不离真道也,犹一树之三枝也”。(《金关玉锁诀》)。其次,以“全精、全气、全神”所谓“全真”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全真”境界,就要通过对性的修炼。全真道的修炼之道,即是以降伏心意,明心见性为要旨,是内炼成丹的前提;第三,“苦己利人”的宗教原则。要求修持者把物质生活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摈弃一切物质追求:“饥则餐一钵粥,睡来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马钰《丹阳真语录》)
重阳宫
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南户县祖庵镇处。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道创立全真教与“仙蜕”归葬之地,故素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我国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王重阳辞世后,道徒们在其葬骨之地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元廷改名“重阳宫”。元世祖时乃更名“重阳万寿宫”。元代时,重阳宫殿堂建筑共计约5048间,东至东甘河,西达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明清以后,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明代以后,重阳宫开始衰落,规模逐渐缩小。现存的灵官殿、七真殿均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规模远非元代可比。
重阳宫的历史,可以概括为:起于金,兴盛于元,衰于明,毁于清末。今日的重阳宫(太清院),奇秀十九峰遥拱于院前。整个建筑依山就势,质朴而精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灵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升仙台。西侧配殿为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阳殿,其前配设鼓楼;东侧配殿为财神殿、天医殿和转运堂,其前配设钟楼。另有一些关于王重阳传说的遗迹如“活死人墓”、“脚印石”、“遇仙桥”等。院前广场东侧之楼阁拟建醮坛,以作斋醮祭祷。
全真教祖庭陕西户县重阳宫
王重阳遗迹作为王重阳修道创立全真教与“仙蜕”归葬之地,这里留下不少关于王重阳的遗迹和传说,主要有脚印石、遇仙桥和活死人墓。
脚印石传说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练功时,鞋中的一粒沙子因为浸染了祖师的仙气,见风就长,虎虎生威,后被祖师蹋了一脚击了一掌,就再也不长了。如今,巨石上几个硕大的祖师脚印依稀可辨,被称作祖师脚印石,而巨石突兀的顶部仍是祖师击了一掌的印记。脚印石出现五种颜色,代表祖师练功所采的五行之气。
遇仙桥在北距重阳官15华里的甘河镇,有一处始建于元初的石拱桥,相传为王重阳早年遇钟吕二仙并受点化而得道之地。遇仙桥是陕西省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桥,历史的沧桑几乎让遇仙桥湮没于地下,只有供石上精美的龙头浮雕还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1987年在遏仙桥旁重藉挖掘出土的王重阳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桥畔的小庙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阳祖师端坐正中,气宇轩昂,颇有大家风范:两个书童站立两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活死人墓位于距重阳宫约的成道宫中,是王重阳修道练功的地方。王重阳抗金失败后,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王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为了保护起见,没有让人进去,就用土封住了。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重阳成道宫”和“活死人碑”
祖庵碑林重阳宫最富盛名的应属“祖庵碑林”。其中收集陈列元时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其中碑石55通,另有画像二幅、题字两帖、图一面。石碑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许多碑文由赵孟頫、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商挺、杨奂、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名家高道所书,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此外还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一级文物的12通,二级10通,三级4通。这些碑石记载着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修炼要旨等。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类、书法名碑类、八思巴文类、内丹功法类四种,其中以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立的《孙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称道。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汉文合刻碑,为全国唯一。此外还有王重阳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手书的《无梦令》词碑;元书法家赵孟頫书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蒙汉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圣旨碑;明正一教天师张与村题额“天下祖庭”碑;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书者声名显赫,在《二十五史》中有传的竟达17人之多,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如王重阳《无梦令》碑关于长生之道云:“大道长生门户,几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关于炼功的方法云:“莫奖樽酒恋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龙虎动时抛雪浪,水声澄处碧尘消。自从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计聊,有朝九转神丹就,同奔蓬岛去一遭。”
祖庵碑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阳宫祖庵碑林
重阳宫内道教建筑还有三清殿、三皇殿、灵官殿、文昌阁、两圣殿、月老祠、三官殿等。三清殿祭奉道教最高神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旁列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文昌阁一楼供奉文昌帝君,文昌亦称梓童帝君或文曲星,是中国古代总领功名、学问、文章及保护科举士子的神,在道教诸神中有很高的地位。两圣殿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集儒家学说之大成者“朱熹”。灵官殿内灵官王善为道教护法神将,镇守道观,主持人间善恶,专管天下不平之事,其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旁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亦为道教四大护法之神。三皇殿奉祀上古之时,中华民族三位祖先,中间供伏羲先帝修文,左供神农炎帝治稼,右供轩辕黄帝崇武。伏羲氏教民渔猎畜牧,炎帝神农氏教民农耕,;轩辕黄帝奠基华夏文明,被尊为“人文初祖”和“大道之源”。三官殿三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亦称“三官大帝”。三官的信仰渊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崇拜。上元天官赐福降祥,中元地官赦除罪孽,下元水官消解灾厄。现多以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月老祠由鸿禧堂、三霄殿、法物流通处与桂竹小簃组成。三霄殿供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接生娘娘”。鸿禧堂供奉可亲可敬的月下老人。
重阳宫大殿
3、全真道祖庭之二:山西芮城县“永乐宫”
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地处山西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始建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1247)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到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原建在芮城县西40华里的永乐镇。因此被称为永乐宫。因永乐镇属于黄河三门峡工程库区,由周恩来总理下令,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芮城县城北新址保存,历时六年完成,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遇仙桥、宫门、无极段、纯阳段、重阳段,西部为民俗博物馆、服务区、假山、凉亭、吕公祠、王母娘娘殿、东部为停车场、商肆区、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1961年永乐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永乐宫楹栋和题额
永乐宫不仅是全真教祖庭,更以宫内壁画闻名于世。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2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段四座大殿内,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永乐宫壁画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著名戏剧家马少有诗赞曰:“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其壁画《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代表之作,也是现存元代壁画的杰作。在殿内四壁402平方米的画面上,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这些人物高达220公分,肩并踵接,共分四层。其中女象二十四身,老人象五身,兽面者八身。画面按对称形式排列,以南墙两侧的青龙、白虎二星君为先导,神龛背后的三十二天地帝君为后卫,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骠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画面上八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画面按对称美的仪仗形势排列,以青龙,白虎为先导;32位天帝君为后卫.八位主神为领班展开浩大的朝拜仪式。画面和协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雄伟。《朝元图》构图恢宏,大气磅礴。人物造型饱满,面貌各异,神情生动。肃穆庄严的帝君,威武骠悍的天将,优雅美丽的玉女,翩翩欲仙的真人,千姿百态。他们有的对语,有的沈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表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将如此众多而巨大的人物形象组织在一个构图中,构思极为精到。其用笔劲健而流畅,衣纹浑劲紧严谨,显得安稳泰然;衣带飞舞、飘逸,似满墙风动,充分发挥了线条的高度表现力。色彩厚重而丰富,绚烂而协调。道具和背景都有装饰性,在元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永乐宫无极殿
《朝元图》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体系,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和谐。三清殿绘画用笔十分讲究。
他继承了唐宋绘画风格,在衣纹用笔方面,是用猪特制的捻子所绘,从唐代的细密和宋代的顿挫变为圆浑,沉着而有力;不强调吴道子莼条指法的压提变化,而吸收了“吴带当风”的神情。勾勒器物根据不同对象表达了不同的质感。勾画的金鼎、铜炉好似用手可以敲打出声;牡丹、荷花则表现出含露待放的质感;画人物须眉则根根见肉,勾衣带则飞舞临风。在色彩方面作者采用富于装饰性的重彩勾镇的画法增加壁画内容的气氛,有计划的分散使用青绿、石黄、朱砂等石色,用白色或其它单纯的色调间隔起来,重点加工细部纹样,用堆金沥粉来突出衣袖、缨络、服饰、花钿,使观者远望感到有气势,近睹则看到线条及衣饰飞舞临风。壁画上祥云环绕,云气用笔奔放,描绘出了风云变幻的景象,有随风飘荡的行云,有袅袅上升的烟雾,云霞掩映五彩缤纷。
《朝元图》壁画艺术画技精湛,令众多中外学者和游人叹为观止。郑振铎称《朝元图》是大规模的“汉官威仪”的展览,是大组织的人物画的汇集。1963年9月,永乐宫壁画摹本及建筑模型赴日本东京展出,壁画艺术受到各国艺术人士的高度赞扬和青睐。永乐宫壁画也从那时起蜚声中外。日本友人古建专家村山孚先生观看永乐宫元代建筑后,在《永乐宫壁画移始末》一文中说,《朝元图》壁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个个活灵活现”,“特别是十几位公主,更令人喜爱,个个体态丰满的妖娆女子”。
永乐宫无极殿东壁:南极大帝与玄元十子中的5人
无极殿西壁:以东华木公和金母元君(西王母)为主神的神祗队伍
无极殿北壁:以紫微大帝为主神的神祗队伍
《朝元图》细部:四真人像
《朝元图》细部:飞天元帅
《朝元图》细部:风伯、雨师、雷公
纯阳殿亦名混成殿,俗称吕祖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纯阳殿内有壁画203平方米,遍在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名为《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绘成组画52幅,合起来构成一部吕纯阳画传。壁画幅高3.5米,面积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两栏,幅与幅间用山石云树连接,每一事件既单独成章,而又能通过景色相互衔接,不知不觉地由一幅过渡到另一幅,是上面一幅的近景又似下面一幅的远景,有一方榜题,是画传的文字说明。从总体看,全画是一个完整的青绿山水通景,描绘了吕洞宾从降生到得道的种种神灵事迹。从局部看,则是各自独立表现一定具体情节的画面。画中有宫廷、殿宇、庐舍、茶肆、酒楼、村塾、医馆、舟车、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画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描绘了宋元时代的社会风貌,如生活习俗、建筑形态,农夫、乞丐等各色人物,却画得真实具体,成为了解宋元社会的形象材料,这在道教壁画上是具有创造性的构想。
纯阳殿内对扇后壁的《钟、吕谈道图》,是一幅极为珍贵、人物描写极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画。壁画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是纯阳殿壁画的精华所在。画中的吕洞宾和钟离汉坐在深山磐石上,背景是一棵苍劲老松,左右两旁流淌着山中泉水。背松而坐的钟离权,体态壮健,袒胸露腹,赤脚穿着麻鞋。他双目炯炯有神,脸上带着慈祥、亲切的笑容,正注视着吕洞宾。吕洞宾则拱手端坐,神态谦恭的静听,但其两手笼袖、左手轻捻右衣袖的细节,却暴露出内心处在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之中。画面环境处理巧妙,用笔简练,技法精湛,代表了元代高超的绘画水平。扇面墙相对的北门门额上为《八仙过海图》,南壁东西两侧为《道观斋供图》和《道观醮乐图》。
永乐宫纯阳殿
纯阳殿壁画:渡何仙姑
纯阳殿壁画:八仙过海
重阳殿亦名七真殿、袭明殿,是祀奉“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和他的七个弟子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殿内共有壁画157平方米,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上,扇面墙后面绘有三清像。前面为七真塑像(已毁)。壁画内容为王重阳画传,共49幅,绘述了他的一生。形式和纯阳殿相似,分幅而兼通景的处理方法。每幅画上留有榜题,也是以重阳降生开始,只是不象纯阳殿严密规整。
永乐宫重阳殿
重阳殿壁画基本上继承了纯阳殿的表现方法,用49幅画面来描述王重阳一生经历。虽然时代稍晚(东壁画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样,可知壁画当完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以后),破损亦较严重,但是从其反映道教有关事迹及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来说,仍具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其绘画风格看,仍与纯阳殿相近。其连环画虽是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展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活动,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对话、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社会生活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重阳宫主墙壁画
全真道祖庭之一:北京白云观
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滨河路白云观街,是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一,也是道教全真教派的天下第一丛林。为元代全真教发展兴盛的两大重要人物之一丘处机(另一位是他的老师、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晚年修炼和仙蜕之处。
白云观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名“天长观”。金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毁于战火。大定七年(1167)重建,1174年竣工,金世宗赐名“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毁于火灾。第二年重建后,赐名“太极宫”。元太祖十九年(1224),全真派的祖师邱长春被赐居于此。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邱长春仙化于太极宫,其弟子伊志平购长春宫东院建道院,名“白云观”。翌年春建“处顺堂”于观中,埋葬邱处机遗骨,成吉思汗赐名“长春宫”。元末长春宫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更名为“白云观”。明正统三至八年(1438-1443)大规模修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
丘处机修道的北京白云观:全真道祖庭之一
白云观坐北朝南,由层层递进的四合院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建筑主要分三路,中路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山门、钟鼓楼、灵宫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三清阁四御殿,东西配殿分别为三官殿、财神殿、救苦殿、药王殿,西路为祠堂、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吕祖殿、云集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真武庙、火神殿、斋堂、罗公塔。
其间还有24孝图、12生肖影壁和回廊中的名人题刻,第一层院子里有座石桥,名为窝风桥。桥下没有流水,只有一个石头砌成的长方形大坑,这就是春节期间香客们打“金钱眼”祈求财运的地方。白云观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轴线上。
玉皇殿在中路灵官殿北,是白云观第一道正殿,供奉玉皇大帝,是为玉皇殿。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殿内设神龛供奉“昊天金阙至尊玉帝”。原殿内塑有4圣和其它神像,均已无存。现两侧铜像是明万历年年间铸造。殿内悬有红色幡幢,绣有不同形状的“寿”字,因名“百寿幡”,传说是清末慈禧太后60岁寿辰的祝寿之物,后敕赐白云观而悬挂于此。
白云观玉皇殿
老律堂在中路玉皇殿北,原称“七真殿”,内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七真塑像并排而列,中座者即长春真人邱处机。左座依次为长生辅化宗元明德真君刘长生、长真凝神玄精蕴德真君谭处端、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丹阳,右座依次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王处一、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郝大通、清静渊真玄虚化元君孙不二。他们是全真教鼻祖王重阳祖师的七位高徒,活动于金元年代。在重阳祖师羽化后,他们继承其教业,竭力阐道弘教,并分别创立了龙门、随山、遇仙、嵛山、华山、清静等教派,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道教史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后来,他们全都功行圆满名列仙班,被后世尊为“北宗七真”。是故,全国许多全真宫观都建有奉祀七真的殿堂。
清代改称老律堂。因清代高道王常月祖师曾奉旨在此主讲道法开坛传戒,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世为纪念道教史上这一中兴时期,便改名为“老律堂”。“律堂”即传授戒律之殿堂。
白云观后的戒坛
殿内上悬清康熙帝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前月台右方有康熙四十七年铸造铜骡一骑,鞍桥刻有“康熙岁戊子”字样。此物原在朝阳门外东岳庙,后辗转移此。
老律堂殿内正中悬挂一块金匾,上题“琅简真庭”四字,为康熙帝御笔,其意指在这里是诵经演教供奉真人的祖庭。
老律堂为中路第三进殿堂,建筑面积较大,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都要到这里上殿诵经,逢道教节日或祖师圣诞,将在这里设坛举行斋醮法会。
白云观老律堂
邱祖殿在中路老律堂北,是观内主要殿堂之一,位于白云观建筑群之中心,自成院落。此殿原为长春宫下院,始建于元朝托雷监国时(1228),原名“处顺堂”。一说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因丘处机遗骨埋葬于此,明代全真龙门派后裔改为专祀邱处机祖师,称“长春殿”,清初称“贞寂堂”,至清初乾隆年间称“邱祖殿”,相延至今。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为全真教始祖王重阳七大弟子(北七真)中年龄最小。金朝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世为显族,敏而强记。十九岁出家于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南),次年拜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甚契玄机。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磻溪洞穴中住了六年,潜心修道。行携蓑笠,人称“蓑衣先生”。后又赴陇州龙门山(今宝鸡市东南)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世宗诏至燕京(今北京)问以至道,并主持“万春节”醮事。泰和七年(1207年)章宗元妃赠给《大金玄都宝藏》一部。兴定三年(1219年)居山东莱州昊天观。金朝后期,金、南宋和元都曾派使臣征召,希望能为己所用。丘处机审时度势,作出自己的政治选择。当成吉思汗铁木真于1219年十二月派使臣达莱州征召他时,他刚拒绝南宋的召请。第二年正月便率领弟子十八人启程北上,经过两年多跋涉,行程万余里,于铁木真太祖十七年(1222)到达阿姆罕河南岸(今阿富汗北境)成吉思汗军营,这时他已七十三岁高龄。因此使成吉思汗极为感动,对丘处机说:“他国征聘皆不应,今远逾万里而来,朕甚嘉焉”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民”、减少杀戮、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吉思汗又很赞赏,称丘处机为神仙:“神仙前后之语,悉合朕心”,并要群臣铭记:“天俾神仙为朕言此,汝辈各铭诸心”(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636页)。丘处机还为成吉思汗征服山东、河南出谋划策,因此深得成吉思汗信任优宠。后来其弟子李志常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详细记述了西游经历。此书不仅在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旅游等方面有引人入胜之处,还在天文、生物学方面亦甚有参考价值,尤其在中世纪的地理游记中,占有相当重要地地位,亦引起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作为宗教方面的典籍,可与唐代玄装《大唐西域记》相媲美。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邱祖返回燕京,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和道众一切赋税差役。蒙古达官显贵争着与之交往恳请驻大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从此该观成为全真道祖庭之一。丘处机也不失时机,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全真道。他一到燕京,就着手“立观度人”计划,发展道徒。所谓“立观度人”,就是将那些战争中被蒙古人虏为奴隶的,失去生计无法度日的人持牒度为全真道士。据《元史》记载,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全真道士的,“毋虑二三万人”。丘处机本人则在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们则四处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鼎盛时期。据《盘山栖观碑》记载当时全真道盛况是:“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甚至“旁门异户,靡不向风”(《道藏》25册,414页)。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诏改太极宫为长春宫,赐邱祖金虎牌,主领道教。同年七月,羽化于宝玄堂,年八十岁。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邱处机继承全真道法,开创龙门派。主张清心寡欲,即为修道成仙之本根。著有养生著作《摄生消息论》、丹书《大丹直指》及《鸣道集》、《磻溪集》等。由于龙门派祖师邱长春在元代住持本观。他羽化后又藏仙蜕(遗体)于这里,故后世全真派道徒便尊白云观为龙门祖庭。
今日邱祖殿大殿殿内保存有邱处机塑像。殿中间摆放的巨瓢名曰“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面成。钵口上镶有金边,且刻有十八个字“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奉旨重修髹金仍供本观”。此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言观内道士可用此钵到皇宫募化,宫中必有施舍。邱处机祖师之遗蜕就埋藏于此“瘿钵”之下。殿左右两壁所挂书法作品系梅花篆字《道德经》碑贴,为元代大书法家高文举手书。劲力苍古,风韵独特。该碑现在存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殿外柱上对联为:悟道藏玄机四海驰名联信宠,见君礼稽首一言止杀救苍生。原来柱上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今存于东陈列室内)。
白云观邱祖殿
吕祖殿在西路元君殿西侧,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分前后两殿,前殿为八仙殿,殿内东西相向塑有民间传说的八仙神像。后殿即吕祖殿,是吕洞宾专殿,此殿是观内唯一的琉璃瓦顶建筑。始建于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殿内奉祀吕洞宾祖师。
吕洞宾是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关于他的介绍很多。一说他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蒲州蒲坂县永乐镇招贤里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原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尽歼唐室子孙,于是携妻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因常居洞中,故字洞宾;妻子死之后,号纯阳子。一说他原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因仁途不顺,转而学道。
传说他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钟离正在熬黄梁粥,见洞宾有睡意,即授一枕。洞宾醋睡,睡中梦尽生平兴衰:先是中了状元,历翰林际,秘阁学士,学宰相十年,夫妻恩爱,子孙满堂,权势富贵,无与伦比。忽被重罪,籍没家财,妻离子散,流放岭南,穷苦之间,恍然梦觉。醒来米粥尚未熟。于是洞宾被“黄粱一梦”所感化,欲拜钟离求其超度,钟离权又以生、死、财、气十试考验,都心无所动,于量授以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他感司修道要:一断贪嗔;二断受欲;三断烦恼。他以慈悲度世为修道目的,誓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初居终南山,又亲受钟离祖师上真秘诀,修炼成仙。于是周游天下,化度世人,或隐或现,世莫能测。民间淬有吕洞宾三醉邱阳楼度铁拐李、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形象生动。因吕洞宾既精剑术,又能饮酒,善于诗文,故又被称为“剑仙”、“酒仙”、“诗仙”。
宋代,吕洞宾被封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托孚佑帝君”。又曾传度刘海蟾、王重阳,开道教北宗。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奉他为“北五祖”之一,故尊称为“吕祖”。
殿外柱子上的对联是:一枕黄粱点破千秋大梦,九转丹诀练就万动真仙。这正是对吕洞宾祖师从感道、悟道、修道、得道而至成仙整个过程概括而又真实的写照。
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相传他的出生很神异。贞观丙午年四月十四日已时,天乐浮空,突然一似鹤之白鸿从天而降,飞入他母亲王夫人怀中,既而降生了他。吕祖圣诞良辰,白云观要举行仪式隆重的庆祝道场。
白云观吕祖殿
文昌殿位于西路元君殿后面,是供奉文昌梓潼帝君的殿。大殿中间供奉时文昌帝君,左边供奉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教奉他为“大成至胜先师”,右侧供奉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门前是“魁星”,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的造型一般是左手拿斗,右手拿笔,所谓“魁星点斗”,民间俗称“魁星点状元”。可是,白云观文昌殿前这位魁星却两手空空,造型很很很是独特。
白云观文昌殿
白云观还保存了大量的碑刻,有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如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胡潆撰《白云观重修记》,正统十三年许彬撰《赐经碑》;明嘉靖年间顾颐寿撰《白云观重修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制《重修碑记》及御笔诗碑,光绪十二年重勒明正德年赵士贤撰《白云观重修》、记载了白云观建筑、发展、变迁的历史情况。观内保存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行书《老子道德经》刻石,为刻石中的佳品。另有老子石雕座像,传说是唐代的石刻作品。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卿圣泰《中国道教》、钟兆鹏《道教小词典》、赵道一修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陈垣《道家金石略》《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二十五史“释老传”,“中国丹道网”等互联网,《道德真经义疏》、《庄子注》、《重阳立教十五论》等《道藏》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