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国十大著名道观
1、北京白云观
见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二):道教两大祖庭
2、武汉长春观
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王重阳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而得名。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 历史上著名的江西的庐山也设有长春观的下院。 该观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长春观
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源远流长。相传古代,此地为湖汊,因多松树而称之为“松岛”。楚地崇巫,故秦汉以后,此地设有“先农坛”、“神祗坛”、“太极宫”,为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据传道教始祖老子曾应弟子之邀赴庐山“会五老”,曾经过鄂州双峰山麓的“长松岛”。后人附会此“松岛”即是“长松岛”,并建“老子宫”以纪念。 长春观一带在三国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称为“紫竹岭”。《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春观旁的螃蟹甲,长春观东院亦有孟宗祠亦纪念此事。《鄂州志》中还言:“时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观旁的白鹤井有白鹤泉一口,是仙鹤们饮水之处。又称吕仙炼丹井。此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长江大桥后被封,但仍存。
北宋期间,双峰山建有元庆观,嗣承龙虎山阁皂派符箓金丹教义,为天师道道场。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里设坛祭祀的情景:鄂州“城东黄鹄山,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元初,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因助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天下有功,多次受封赏,并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仿佛教创十方丛林制度,派弟子至荆湖之地的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在松岛修建长春观。丘处机号长春子,全真派北七真中称长春真人,弟子遂将此观定名长春观,以祭奉其师。丘处机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因此也得民众拥戴。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丘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才是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描绘了这一盛会。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曾对长春观进行大规模维修和重建。楚昭王朱桢过生日,至黄鹄山长春观为其父朱元璋祈寿降香,取“长春观”长春二字,将黄鹄山改称长春山。明世宗嘉靖年间,该观 “仙真代出,为湖北丛林特著,屋宇间,道友万数,香火辉煌”。
长春观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长春观此时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观内珍藏的全套明版《正统道藏》,是全国仅存的四部道藏之一。著名的音韵学者钱大昕,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慕名而来长春观阅查《道藏》,在来成楼写下了《三洞旋华序》。但咸丰二年(1852)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太平军与清军曾三次争夺武昌城,长春观为其大帅指挥部,又因太平军信基督教,视佛、道二教为异端,逐毁长春观和宝通寺。清王朝在湖北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官文有首七律《观焚》记其兴废感慨:“古观焚如岁月迁,问谁火里种青莲。 春风料峭双峰树,郁气氤氲万缕烟。 每意沧桑增阅历,欲寻洞府学神仙。 有缘到此空休返,且上回头普渡船”。 同治二年(1863),龙门派十六代传人何合春自武当山来此,发愿重修长春观。得到得官文及江南提督军门李世宗等地方官员和士绅的赞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整个观宫仿明代建筑模式,以斗拱铆榫纯木结构,重修了“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阁”、“来成楼”、及殿后登山石级,使长春观“庙貌森严,回复旧观。”同治四年(1865),在北京白云观主持传戒的大律师张耕云,应长春观监院于本贤、金教法之邀来观开坛说戒,盛况空前。
长春观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早年的“辛亥革命”的策划者曾以道观为掩护居此处筹划起义事宜; 1926 年,北伐军叶挺独立师驻扎长春观,并在三皇殿设立前线指挥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观内暂住。起义中,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邓演达在此督战,衣袖被子弹击穿,俄国翻译纪德甫殉难在观内。为此,郭沫若有诗同痛悼:“一弹穿头复贯胸,成仁心事底从容。 宾阳门外长春观,留待千秋史管彤”。民国14年(1925)侯永德任监院期间,得到督军萧耀南、士人项竹坪的损资而修藏经阁。黎元洪赠匾“大愿圆满”,萧跃南赠匾“道岸同登”。 1931年,侯永德道长又谋得湖北省主席夏斗寅的支持捐资,对道观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长春观建筑群格局终于完成。全观面临武珞路,背依双峰山,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中为5重大殿,现存4重,依次为灵宫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东西4院,原为乾坤两道清修之所,现保存部分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遂由政府拔款,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长春观,并对长春观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长春观作为“四旧”被毁:神像被捣毁,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文革结束后,1982年政府拔款,重修长春观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并对外开放。
“文革”后长春观“燕九节”的祭拜活动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三绝”,那就是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乾隆帝御赐“甘棠”石刻。国内本有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前两块皆毁于文革,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乃为一绝,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长春观是我国道教唯一的一个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长春观的钦差大臣官文乃满族人,崇信藏传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响,将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二是清末长春观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堪为一绝;再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一绝。
长春观内全国唯一以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藏阁
长春观的建筑特色颇有特色,形成一个分为左、中、右三路依山势而上、层层递进的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得体。
中路主体建筑为五进:灵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太清殿左为鼓楼,右为钟楼、古神坛、古先农坛,两坛之间为“地步天机”和“会仙桥”。右路为十方堂、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和藏经阁等;左路为斋堂、寮堂、邱祖殿、方丈堂、世谱堂、纯阳祠等。
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斗拱飞檐,梁柱栏板和殿内神龛的雕刻,细腻生动,精致典雅,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
灵官殿
位于中路一进,进山门后之首殿。殿内供奉道教镇守山门之神王灵官。殿宇居高临下,极为威严气派。
长春观灵官殿
太清殿
位于中路二进, 穿过灵官殿后天井,即是长春观大殿太清殿。大殿正中供奉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左奉关尹子文始先生,右奉南华真人庄子。太清殿左侧有和合洞,供奉和合二仙。
长春观太清殿
七真殿
位于三进正中,为长春观主殿,供奉王重阳弟子”全真七子“;为首邱处机,为龙门派祖师;正月十九相传为邱处机生日,每年今日,有“燕九节”,又称邱祖庙会。
七真殿左有忠仁堂,供奉关公。右有甲子殿,殿正中为“斗姆元君”,元君三目、四头、八臂,为天上众星之母,主管群星。左为三台星君、南斗星;右为“左辅”、“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道教认为,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因此拜者甚众。过七真殿,则有会仙桥。相传每年的七月七,有缘人可在此遇见神仙,有求必应。
过桥后左侧吕祖殿,相传吕祖传道王重阳、马丹阳等全真七子,是为道教北宗。吕祖殿本位于蛇山江边,因修建长江大桥,文物拆迁移至长春观。
七真殿内七真画像
三皇殿
四进正中为三皇殿,此为长春观最高处。中供奉伏羲、黄帝和神农三皇。左奉财神,右为慈航道人观音菩萨。楼上有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
三皇殿左侧方丈堂。自方丈堂向西转下,西侧有来成楼,道藏阁,颇有西洋模样;道藏阁藏有四部《正统道藏》中的一部,弥足珍贵。道藏阁前左有石刻,上书“甘棠”二字,乃乾隆亲书御赐,此为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长春观三绝之一。
道藏阁前乾隆题写的“甘棠”石
3、苏州玄妙观
全国名为玄道观的道观很多,有泉州玄妙观、南阳玄妙观、四川安岳玄妙观、吴山玄妙观、荆州玄妙观、沔城玄妙观、仙桃玄妙观、庐山玄妙观、荆州玄妙观、苏州玄妙观等,其中以苏州玄妙观最为著名。苏州玄妙观是位于苏州古城中心观前街。玄妙观的主殿三清殿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重建于南宋淳熙年间,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南宋穿斗式样木构建筑。殿宇保留了不少宋代遗物,如梁架、斗栱等。面阔9间,雕刻华丽,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相传原是春秋时代宫旧址。道观创建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初名真庆道院。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324 ),敕改上真道院。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更名开元宫,赐内帑重修。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遭受兵火,仅存山门,正殿,北宋太宗至道年间(995 —997),改为玉清道院。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诏改天庆观,赐帑建东西南北四庑,新修东西墙垣,由专业画师画成“三天天宫胜景”巨幅壁画。徽宗宣和七年(1125),道君皇帝赵佶敕赐香火田五十顷。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毁于兵火。绍兴十六年(1146)至孝宗淳熙六年(1179),苏州地方官王唤、陈岘、赵伯 肃先后主持修复重建。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 ),始称玄妙观。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366—1367),玄妙观又一次受到战乱的破坏,幸未全毁。明洪武年间(1368 —1398 )朱元璋整顿宗教,赐封苏州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道纪司于观内。千年古观此时不仅是苏州道教的主要活动中心,而且也成为地方政府司仪、祝祷的场所。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 —1435),道士张宗继倡建弥罗宝阁。英宗正统三年(1438),巡抚周忱、知府况钟首捐俸资,于正统五年建成弥罗宝阁,为玄妙观增添了一座气势宏伟、绚丽多姿的副殿。该阁毁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
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改玄妙观为圆妙观,又名元妙观,直到民国后,才恢复玄妙观的旧称。康熙十四年(1675),布政司慕天颜首倡重建弥罗宝阁,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战火。同光年间,红顶商人胡雪岩独立捐资重建宝阁。
辛亥革命后,吴县议事会在玄妙观方丈宝成立。民国元年,道纪司被废,吴县道教公会随之产生。当年8 月28 日傍晚,弥罗宝阁突然起火,全部烧毁。1933年,苏州各界在其旧址上建起了一座中山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玄妙观在文革中被彻底摧毁。改革开放后,自1999 年开始,花了五年多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整治更新工程。一期工程的重点是全面维修和保护玄妙观的古建筑,其中包括对已毁的重要殿堂进行恢复性重建,对观内外整体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并增设相应的市政、安全设施。
晚清时代的玄妙观
民国初的玄妙观和老道士
玄妙观在清代康熙年间最为鼎盛,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道观之一,有殿宇三十多座。后几经战乱,屡建屡毁,现存主要建筑有正山门和三清殿。观内有山门、三清殿、运木古井、财神殿、文昌殿、“妙一统元”匾、朝北玄帝铜殿、一步三条桥、老子像碑、无字碑等“十景”:
山门
为一座北朝南,是一座五开间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代,历经变故,现存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入门迎面即见一块竖匾,上书“圆妙观”,是清末通州名士沙玉召所书,笔力浑厚,字态端庄。内奉六位尊神,即马、赵、温、王四大元帅和辟非、禁坛二将军,据说为元代所塑。“文革”中该像被毁,后经中国道协黎遇航会长提供画稿,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等精心绘制,由苏州太仓的张文淇先生以壁画的形式替代塑像。 后市道协请雕塑大师刘国祥重塑六大神像,历时二年竣工,现在正山门右侧还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石一块。这是元代著名文人牟山峴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2010年初山门内该设黄金首饰商店,引起民众不满,年底撤出。
玄妙观山门重塑的六大神像以及2010年初山门内开设的金店
元代牟山峴撰文赵孟頫书写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文
三清殿
三清殿是玄妙观的主殿, 始建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97),是苏州仅存的一座南宋殿堂建筑,也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道观殿堂之一。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驌。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高10余米,两端有一对高约3.5米的南宋砖刻螭。大殿为九开间,重檐歇山式,宽44米,深25米,总面积1100平方米,为南宋木构建筑,屋顶正中是铁铸的三根戟,表示平升三级之意,两端的龙头是宋代雕刻,约3.5平方米。殿内有高大殿柱40根,左右山墙檐柱30根。屋面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斗拱疏朗宏大,特别是内部月亮式梁架上檐内槽斗拱的上昂做法,为国内首例。
三清殿作为南宋时代的木结构建筑,在全国也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山东曲阜的大成殿可与之相比。由于三清殿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人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妙观主殿三清殿
殿内正中的砖砌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3层,系南宋遗物。座上供奉3尊高17余米泥塑的三清全身像,法相庄严,神采奕奕,虽经重修,仍不失为南宋道教雕塑中的精品。殿前建有宽广的青石砌成的露台,露台三面围以青石栏杆。石栏构件之间以熔化的生铁浇连,冷却后视之犹如铁钉钉合一般,故称为“钉钉石栏杆”。石栏板上的浮雕人物、水族、鸟兽等,形态逼真,极为精美,相传是唐、宋时代的作品。其中的石狮子浮雕是五代遗物。
“钉钉石栏杆”上的浮雕
五代时石狮子浮雕
殿内尚存吴道子绘老子像复刻石碑,碑上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赞和颜真卿的题字,被称为三绝碑。另有“天庆观尚书省到并部符使帖”石碑,两碑均是南宋原物,为国之艺术瑰宝。
吴道子绘老子像复刻石碑
位于散曲三清殿的东,高6.7米、宽2.7米的巨大无字碑。它就是著名的方孝孺无字碑 ,为我国四大无字碑之一。其余三块是泰山登封台无字碑和乾陵武则天无字碑,连同十三陵无字碑 。上面原刻着明代洪武间宰相、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大文学家方孝孺撰写的一篇碑文。记述的是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称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道纪司,革昆山县五十顷香火田充军晌等史实。字字铁划银钩,不同凡品。后来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称永乐帝,要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结果惨遭杀害,十族同诛。他死之后,朱棣连这块碑上的碑文都不放过,下旨全部铲除,石碑就成了今天的无字碑 。尽管碑文是被朱棣强令铲除的,但是,石碑仍补后人妥为保护,至今巍然独存于玄妙观内。
方孝孺无字碑
运木古井
位于蓑衣真人殿的天井内。1999年玄妙观维修过程中在三清殿前中轴线上发现一座古井,井中出土近30件文物,此古井系五代遗物。井亭上有施起鹏所题“元都第一景”匾额。相传建造弥罗宝阁时,一时木材短缺,经道人布施法术,即有木材从井中源源输出,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现此井已淹没,尚存一井栏。其实运木古井的传说,不光玄妙观有,在其它寺观中也有。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的净慈寺就有一口运木古井,其传说内容和玄妙观大同小异,不过施展法术的是家喻户晓的济公。
运木古井
财神殿
原殿位于东脚门,现移建于此。殿内供奉三位财神:中间的是文财神比干,因其无心从而专司买卖公平,左右是武财神赵公明和关羽。
玄妙观财神殿
文昌殿
建于清乾隆末年。殿堂格局别致,殿内供奉文昌梓潼帝君,两旁奉祀孔子、朱熹。文昌本为星名,民间俗称“文曲星”,为主宰人间功名,禄位之神。苏州文化昌盛,文士众多,文昌崇拜旧时极盛。
玄妙观文昌殿,中为文昌梓潼帝君,两旁为孔子、朱熹
妙一统元”匾
悬挂于三清殿檐下,原由金之俊所书,笔力雄健。但经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字体已见陈旧剥蚀,亟需重摹见新。然而匾上“一”字已全无印迹,难以摹写。许多名人为之补写,但效果都不理想。忽然来一农夫自荐,经试笔,果然令人满意。原来,这个农夫每天挑柴进城叫卖,必到三清殿露台小憩,天天看到匾上的大字,日久,字形默记心中,以致一挥而就。
三清殿檐下“妙一统元”匾
朝北玄帝铜殿
原玄帝殿前庭,有一座铜合金浇铸的小型模型殿,面阔四尺,进深三尺,高三尺九,置于石座上,坐南朝北,面向玄帝殿(已毁)。此殿铜色古湛乌黑,外观造型均仿自武当山金殿,内供北极玄天上帝,亦称真武大帝。旧时,信众乐于触摸铜殿以祈福消灾。此殿现陈列在三清殿万年台之东。
玄妙观“朝北玄帝铜殿”
一步三条桥
三清殿露台东侧踏步下的甬道上,有三条并排的青石板,宛如桥面。石板不长,常人一步即能跨越,故称一步三条桥。据称旧时石碑下有水穴,雨后有鱼从穴中跃出。民国时,水穴已填为平地。现三条青石仍在,信者以为吉祥物,若能一步逾越,即能求得年年有余。至此观光者不妨一试。
4、浙江金华观
坐落在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南侧,民间称黄大仙观,为黄初平叱石成羊、得道成仙的道教圣地。相传在东晋年间,在金华北山的丛林山坡,牧羊少年黄初平遇到仙翁,见初平有异相,仙翁“爱其良谨”, 引入洞内石室学道修炼,授以提炼飞升之术。其兄黄初起因弟弟进山牧羊四十载未归,遂“巡历山水”,“遇道士求弟遂得,并问羊安去?初平叱之羊起,于是白石皆成羊数万头。”此后,初起也留居北山石室,随弟修炼,相继成仙。兄弟俩常云游四方,为百姓治病排难,济世济民,福庇人间。为纪念二仙,金华百姓在黄初平成仙的叱石成羊处兴建了赤松官,尊黄初平为黄大仙,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港澳、东南亚及美洲各地的侨胞将黄初平奉为圣灵黄大仙。金华观原系赤松宫下观,赤松宫相传为道仙赤松子安期生登真羽化之地。赤松宫每岁差道士主持金华观,掌三洞香火,盛极一时,在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影响尤大。
浙江金华观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在此观重建洞天福地,并赐有“天下名山”匾额。朝廷曾三次差大臣到金华观参拜大仙。清道光十四年(1834)再建时,发掘出“叱石成羊”等奇景,应验了当年黄大仙牧羊在此“叱石成羊”的传说。
金华观地处金华北山的双龙风景名胜区,为道教中的第三十六洞天,亦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自然风光奇绝:不仅有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鹿湖、双龙水库、山口冯水库等明珠,还有著名的双龙水石奇观、冰壶洞内飞瀑和朝真洞天奇观。金华观坐落山中,红墙筒瓦,绿树环抱,清静幽雅,别有天地。
5、广州五仙观
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关于五仙的传说,据《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及《图经》所载,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以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这即是五仙观前身。故广州又叫羊城、穗城。广州人民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观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称之为谷神。还有种说法是战国周显王时期,为楚威王相国南海人高固所见。第三种说法是在晋朝时,吴修为广州刺史,还未到任,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州治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纪念,并且称广州为“五仙城”。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南汉唐时为府尹祭祀五仙(五谷)的谷神祠;宋代以前,观内已有道士在此修行,北宋时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程师孟诗云:“欲举轻舟印碧虚,善邻犹得道流居”;蒋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当时观址在十贤坊(今广东省财政厅一带)。南宋始具观之规模,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该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今教育路一带),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该寺大规模重建,另塑五仙像。观址迁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该观观名和地址一直延续至今。明成化五年(1469)和清雍正元年(1723)均进行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占地面积仍有4600多平方米。是年,广州市政厅为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观内道士。今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今五仙观受自然和人为损坏,观址被占,已缩至深巷之内,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建筑仅存仪门、仙迹池、后殿和岭南第一楼。
五仙观内五仙人塑像
五仙人坐骑石羊雕像
五仙观现存文物近二十件,明代的红米石麒麟两头、红米石棋杆架两座、青石华表(柱)两根,以及宋至清有关五仙观古碑刻13块,书法或风骨神秀,或潇洒飘逸,很具鉴赏价值。
广州五仙观
仪门
五仙观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今日沿深巷拾阶而上便到五仙观仪门。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仙人姆迹
位于仪门之东一小学内。有环砌砖栏之池,池内有块纵横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即“穗石洞天”之“穗石”。石面有一凹处,形似大足印。池内石刻“仙人姆迹”四字。足印下有一泉眼,名为佗泉,为广州古城内仅存两泉之一,故印内一泓清水,终年不竭。池连浓荫覆盖,清风徐来。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晋代,“仙人拇迹”原址是珠江岸边的一个渡头(俗称“坡山古渡”),珠江河水长年累月的侵蚀、冲击,使岩石留下了两个大瓯穴。后来,这两个相邻的瓯穴又互相连接,变成了一个形似脚印的长约1米的大瓯穴。后人不明其成因,便附会为“仙人拇迹”。这一美丽的神话古迹,明代时被列入羊城八景,名曰“穗石洞天”。现为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八十年代曾修缮一新,是羊城闹市中访古探幽胜地。
五仙观内“仙人姆迹”
后殿
过仪门穿中殿遗址,便到后殿。后殿是明代宫殿式建筑,殿深10米,宽12米,高5米,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自,正中脊刹是宝物饰。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杪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窖 ,灵巧通透,富具岭南特色,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广州地区现存的少数明代殿堂建筑之一。在空间、梁架、斗栱尺度及构件加工工艺手法等方面,五仙观后殿反映了明代官式建筑的一些特征和艺术风格,同时反映了不少地方特征乃至古老的中原建筑制度。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第一楼
后殿后坡之顶的一座钟楼,俗称为“岭南第一楼”。 是广州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保持着木结构形式的较为完整的明代城楼式建筑。此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为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造。现存二层的木构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建筑。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钟楼坐北朝南,宛如城楼,通高17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的方台,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上层为四面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面宽11.8米,进深9.7米,重檐歇山顶。屋顶正脊两端有一对相向倒立的鳌鱼,脊刹为葫芦珠刹。桁梁刻有“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字样。
钟楼四周设置了木栏杆,供游人依栏远眺。
五仙观内 岭南第一楼
楼中央悬挂一口明代 青铜大钟。钟铸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钟高3.04米,直径2.1米,重约5吨。钟体铸铭篆文“大明国兴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圻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钟口之下,正对楼基中心方形大井口,与券形洞六相通,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不但可以使钟声洪亮悠扬,也有利于声浪传播,据说扣之可“声闻十里”, 为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铜钟。此钟是作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时召救之用,无事禁止撞击,因名“禁钟”。该楼也因此称之为“禁钟楼”。该钟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只用一根葛藤悬挂,倒更有点不可思意。据说古代有一大官乘轿路过此地时,扎轿杠的绳索断了,便吩咐轿夫在半时辰内找到绳子扎好轿杠。轿夫正焦急找着,忽见路旁走来一位老人。老人指着山岩上的一条葛藤说:“可用那藤。”轿夫见藤又细又短,以为老人要耍弄他。突然老人不见了,轿夫才知道遇着仙人,连忙扯下葛藤去扎轿。也真奇怪,葛藤越扎越长,直到轿杠扎得结结实实才用完。到了驿站,轿夫仔细察看,见藤尾刻有“吕洞宾”三个字,这才醒悟到那是吕洞宾所赐的仙藤。后来坡山建五仙观、盖大钟楼,要找绳索吊大钟。轿夫便把仙藤献出,细小的葛藤把数千公斤的铜钟吊得稳稳当当的。
传说终归是传说,可一根葛藤吊起那沉重的大钟却是不争的事实。
岭南第一楼内禁钟
6、开封延庆观
位于河南开封市市中心观前街53号,是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宫观。原名重阳观,明洪武年间改名延庆观,观名一直沿用至今。现由开封市延庆观文物管理所管理。延庆观在历史上规模较大,它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名观,亦称为中原第一道观。经明清和近代兵燹,现仅存玉皇阁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山西古县亦有同名道观延庆观。
延庆观位于包公湖东北部,东为相国寺、西接包公祠,是开封市包公湖风景区重要景点之一,著名的元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开封延庆观
延庆观系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而修建。王重阳字知明,陕西咸阳人,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卒于金大定十年(1117)。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宋王朝南渡,大片北方领土落入金人之手,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之际。王重阳能文擅武,美须髯,形质魁伟,任气好侠,作为宋朝遗民,他对金人残暴的民族压迫强烈不满,于是自称得道,佯狂垢淤,在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穴,封土高数尺,居于其中,号“活死人墓”,以此表示对金人统治的愤懑和不合作。 后他赴山东宁海等地传教,创立全真教。全真教为道教教派,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重阳祖师带领马、谭、刘、丘四祖师西归中原,在开封传道,住在今延庆观所在地的一家王氏旅店,次年无疾而终,享年78岁,他作有千余篇诗词传于后世。其弟子为纪念重阳祖师,在他羽化的地点汴京太宁坊王氏客店修建了一座重阳观,作为纪念全真教开山宗师之所。
王重阳死後,其弟子马钰等七人分别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继续传道,创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称为“北七真”。其中王重阳最小的一位弟子丘处机丘处机因为成吉思汗征服中原出谋划策,又以“敬天爱民之本”,“清心寡欲为要”,以戒杀、清心寡欲等养生之理劝喻元太祖,使太祖深深折服,称丘处机为神仙赐给虎头金牌、玺书,令其掌管天下道教。邱与弟子还抵燕京后,蒙古达官显贵争着与之交往恳请驻大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从此该观成为全真道祖庭之一。丘处机时代,全真教在中原达到鼎盛时代。 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全真教徒栖云真人王志谨主持重阳观教务,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大兴土木,历时近三十年,形成广袤七里,规模宏大,气压诸方的道教圣地。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元末红巾军攻占开封,万寿宫毁于战火。
明洪武六年(1373),更名延庆观。延庆观是隋大业年间605—618四川青城山腰第三混元峭壁间的“天师洞”的别名,这个“天师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传道的地方,开封延庆观沿用天师洞的别名,表明它与道教圣地有着源远流长的继承关系。崇祯十五年﹙1642﹚道观被黄河水淹没。清康熙七年﹙1668﹚赵足行等人倡约善男信女捐资重修延庆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水涌入城,道观又一次被淹没,水退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再度重修。光绪二十年和三十四年又两次修葺,使道观稍具规模。其布局自南向北为大门,背为戏台。大门两侧有左右两掖门,入门为吕祖殿三间﹙祀吕洞宾﹚,殿东西各置厢房三间,陪房五间,殿后为三清殿五间及东西厢房各三间,后为玉皇阁,阁西有道房三间,东偏院为三官殿﹙祀天、地、水三官﹚三间。
近代又几经灾难,仅存留玉皇阁,文革中又遭破坏。文革后,1984年延庆观开始大规模整修。
延庆观祭祀的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
延庆观坐北朝南,在建筑上保留了宋元时期汉文化同蒙古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现观内面积1500平方米,院内建筑呈中、左、右三路分布格局。中路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穿心殿、玉皇阁、三清殿;左路有六十甲子殿、八仙醉酒殿廊等;右路是重阳殿。最著名的景观有:汉白玉雕玉皇大帝、玄武大帝铜像、蒙古骑狮武士、八仙醉酒图、木雕、砖雕。
玉皇阁
又名通明阁,原系元太宗五年(1233)兴建的重阳观内斋堂。金末重阳观已毁,玉皇阁就成为重阳宫内仅存的元代建筑。是一座汉蒙文化巧妙结合的、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无梁阁,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中国道教史、艺术史、古建筑史和民族史上都有其独特价值。
玉皇阁坐北朝南,通高18.25米,共三层。下层为方形,4坡顶,室内下方上圆,4角砌出密集斗拱,顶似蒙古包,中层呈棱状,8面壁体上附加相互连接的8座悬山式建筑山面。上层为8角阁室,南北各辟1门,室内置玉皇及左右侍臣石雕像。阁顶作攒尖式,琉璃瓦顶上施铜质火焰玉珠。结构奇特,色彩绚丽。阁内供有真武铜像一尊,亭内为汉白玉雕玉皇大帝像。近年来,新修建有东西道房、三清殿等。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代正德十四年所立的“重修金子山玄天上帝殿记”的碑文记载,“玉皇阁”原名叫“玄天上帝殿”,为什么匾额上写的是“玉皇阁”呢?这里面有一段赵登科梦游灵霄殿的神话传说。 相传,祖籍新安县井沟村的一位秀才,姓赵,名良辰,字登科。后迁居济源县南窑村。他虽是一个文人,却擅长经营煤矿开采。几年来,家业越来越大,只是三十出头的人了,跟前还没有一儿半女,心中常闷闷不乐。他本着行善积德的思想,经常为民修桥补路,为神建庙塑像,颇受乡里百姓尊崇。于是太白金星托梦对赵登科说:“修建玉皇阁,功德无量。你日后将多子多孙。”醒后就同住持道长杨生钦和杨三光等几个道长商量,拟定修建玉皇阁事宜,筹足银两,很快开工。第二年(嘉庆二年)春天建成后,赵登科还在“玉皇阁”门上刻了一幅:“在昔一朝骑白爵,于今万古莅青霄”的楹联。此后玉皇阁一直完好地挺立于荆紫山绝顶。新安县政府已将其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安县的重要旅游圣地之一。
延庆观玉皇阁
玉皇阁内还有文物汉白玉雕玉皇大帝、玄武大帝铜像、蒙古骑狮武士雕像,被称为延庆观“三绝”:
玉皇大帝:观内原存文物,雕刻精细,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蒙古骑狮武士:蒙古武士头戴尖顶卷边毡帽,脚穿筒靴,身穿皮毛衣服,纹路清晰,充分体现了汉蒙文化的结合;玄武大帝铜像: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造,高1.96米,重一吨。真武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所信奉。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玄武为真武,称“真武帝君”。
蒙古骑狮武士
汉白玉雕玉皇大帝
7、龙虎山正一观
正一观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汉和帝时,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后,溯信江来到这里,建草堂,炼“九天神丹”,初创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 “永宣祖教”, 在这里修复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旧址,建祠祀祖。每年三元节时,登坛传彔,各地学道者千余人涌向这里。从此,这里宫观林立,道士云集。唐天宝年间(724—755年),道士吴筠曾以一首《龙虎山》对这里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道士身披鱼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保大八年(950),在此敕建天师庙,翰林学士陈桥撰碑纪念;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重建,赐额“演法观”。北宋道君皇帝徽宗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改“天师庙”为“演法观”。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又新其殿宇。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明万历七年(1579),朝廷指派太监杨辉督修;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复修,一如旧制。也就是正殿五间,中祀老祖天师及王长、越升二位真人,都是浴金铜像;殿后为玉皇殿和丹房及厨房、浴室。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又加修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拨款重修,改玉皇殿为玉皇楼;雍正九年(1731)朝廷遣官重建,命五十六代天师张绍麟协同办理,经历数月而建成;嘉庆二十年(1815),五十九代天师张钰又借公款修复,建制如旧。
今日正一观坐落在龙虎山下。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整个建筑黛瓦粉墙,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雄伟。观外绿树葱茏,龙虎待侍卫;观内仙气氤氲,香烟缭绕。正一观历经1900余年,自古就有“昼夜长明羽人国,春秋不老药仙宫”的美誉。
坐落于龙虎山下的正一观
今日正一观的主要殿宇和文物遗存有正殿、玉皇殿、天师草堂、炼丹岩、濯鼎池等。
正殿
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殿内重檐丹楹,彤壁琉璃瓦,东西周庑各十间,环以朱栏所有的殿、楼、门、庑、梁、栋都饰以彩绘,富丽堂皇。正门中额为“正一观”,阙门皆朱漆铜沓冒,门外有两根高大的幡旗杆,而从阙门至楼前的甬道、台阶,都是以巨石砌成。
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
天师草堂 原为一古朴的草屋,是祖天师张道陵最早结庐炼丹之处,大约建于东汉和帝永元、延光年间(89-122)。道教初创时,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的“自然为本”的思想,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张道陵也不例外,这所草堂就是他当年修道的场所。当然,选择建堂地址和建造草堂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中唐诗人常建有诗《张天师草堂》,从中可看出草堂的周围环境和给人们的感受:“灵溪宴清宇,傍倚枯松根。 花药绕方丈,瀑泉飞至门。 四气闭炎热,两崖改明昏。 夜深月暂皎,亭午朝始暾。 信是天人居,幽幽寂无喧。 万壑应鸣磬,诸峰接一魂。 遂登仙子谷,因醉田中樽。 时节开玉书,窅映飞天言。心化更无影,目精焉累烦。 忽然举霄汉,寥落空南轩”。
炼丹岩
位于天师草堂前,是祖天师张道陵结庐炼大丹之所,也是龙虎山景区的重要景观。你看它前临深涧,峭石壁立,银瀑斜飞。据说张天师选定这里修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后来,天师离开这里去四川后,丹灶遗址一直还保存着,据说常有神虎蹲踞其上,有人说是太上老君派来守护丹炉的。三十代天师张继先重修演法观(正一观)后,曾在这里题写了一首《炼丹岩留题》抒发情怀:“鹤来松有客,苔去石无衣。黄金浮世在,白发故人稀。”
濯鼎池
为一泓泉池,清泉常年不竭,据传祖天师张道陵曾在此洗过丹鼎,因此而得名。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曾在此修建崇真院,并常在此研读修道,触景生情,时常忆起祖天师的道法与功德,题写一首《题濯鼎泉》:“几千年浪碧澄澄,对景难忘我祖情。乐就也知曾借力,轩成方见不辜名。”
张道陵炼丹井
炼丹岩旁还有水帘洞、龙门洞、飞升台、望仙峰、观音壁、双剑峰等与张天师有关的景点:
水帘洞在炼丹岩左侧,一帘瀑泉自悬崖之顶喷薄而下,犹如练飞雪吼。瀑布后一个深洞,可坐人。宋祥符和永乐年间,朝廷曾派官员到此,攀缘而上,拾得天师遗丹,进贡献给了皇上。北宋初年著名词人潘阆有首五律《天师洞》曾咏歌游此洞时的感受:“天师古洞门,飚埃从此分。两嶔岩半雨,万重山一云。眼界上清近,足音空谷闻。汉代遗幢在,苔侵转宿文。被称为“列仙之儒”的大才子、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闲暇之时游览至此,曾写了一首《游水帘洞》赞美其神奇:“幽洞双关入杳冥,瑶林琼壑后先行。层崖珠落帘收瀑,叠嶂屏开锦列楹。击石尚须期啸父,扪萝端欲修仇生。涧阿藉地林霏螟,写尽丝桐世外清。”
炼丹岩上侧还有一洞曰个龙门洞,循洞而入可达山腰的百米长廊岩。到达峰巅处还有飞升台、望仙峰,极目环视,象山的雄姿、仙水岩的秀色、排衙石的奇绝、泸溪河的柔美可尽收眼底,正一观前的七星池,水净似镜,俨然北斗七星撒落人间。山南是观音壁、狮子峰和薛家寨,山北耸立的山峰,叫双剑峰,传说是张天师的雌雄斩妖剑。我们再看水皮毛洞,飞泉是从峰顶的玉龙井喷薄而下的,越过长廊岩注入濯鼎池,好似宽阔的玉帘挂在仙境之中。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对此景曾赋予生动的描写:“飞泉如玉帘,直下数百尺。新月悬帘钩,遥遥挂空碧。”
8、襄樊真武观
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西南1公里处俗称“小金顶”的真武山上。真武山与翠屏山毗连,海拔396米。此山又名仙侣山,师来山,元武山,均与神仙际遇有关。据《宜宾县志》记载:“昔有人浮舟于此,忽见一道人自空而降峰顶,即之不复见,土人呼道人为师,故名师来山。本名仙侣山,相传杨道人升仙之地,山产仙茅,杨仙遇郁姑于此。”后因山上建有真武祠而得名真武山。 明永乐十年(1412),成祖朱棣降谕修建武当山道观。当时“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的船只数以万计,停泊在真武山旁的汉江中。突然兴起了狂风巨浪,众方骇惧,只见祥光数现,随即风平浪静,水天一色。众人皆说是真武大帝显灵,于是在真武山上修建了真武观。据《太岳太和山纪略》记载:“真武观在襄阳城西二里……谒太和(武当山太和宫)者先奏表于此”。朝拜湖北武当山,首先要来到襄阳真武山,给真武帝上表章,算在真武大帝处报了到。有钱财和精力者当继续去均州(今丹江口市)武当山天柱峰朝金顶。钱财精力不足或患病者,可就此回转,也算还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
襄樊真武观
据有关史料,唐宋元时,山上已有多处庙舍。宋元以前,真武观名叫建峰寺,香火长盛不衰。《襄阳府志》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因山下真武大帝显显灵,平息江面风涛,使运建修建武当山真武庙材料的上万船只安然无恙,于是便先在此山修建玄武真宫,此山也随之更名真武山。后又重建了真武殿、娘娘殿、老君殿等殿堂。但据《襄阳县志》“卷二”“建置寺观”记载:真武庙是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4)乡人萧旭倡建的:“真武庙在九宫山,明宣德中里人萧旭始立庙,……香火日盛,号为小武当”。 因真武道观毗邻汉江,处在鄂、川、陕、湘、桂的通衢大道,交通十分便利,故香客众多。此时的真武观是武当山系列道观中的第一道观,有殿堂、房屋有350多间,道人近百人。其规模属武当山宫观中最大的,海内外享有盛名。明末,李自成自北京退往九宫山,在此兵败被俘。真武观也毁于战火。清顺治年间,又重建了真武殿、娘娘殿、老君殿等殿堂。此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前,真武山的香火仍然十分旺盛。并陆续建成文昌阁、灵官庙、把酒亭、红树山庄、翠屏轩等一批建筑,并有石阶路相连。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中,仅存的祖师殿、圣公圣母殿、娘娘殿均被拆毁,仅留下一些古树和残垣断壁。文革后1999年开始复建,已祖师殿、圣公圣母殿、钟楼、鼓楼、灵官殿等一批建筑,分上、中、下三观,已初具规模。山下有新落成真武山道观石牌坊。
现任住持是清慧道长肖品和,为武当派开山鼻祖张三丰的第十四代正宗传人。精通武当功夫。2004年11月8日,20多位德国武术爱好者专程来到真武山学习中国武当功夫,肖品和传授给他的外国弟子们一套武当三丰派养生功法。
真武山虽不高,却是汉南名山。它宛如三角翠屏横亘在襄阳城西南。身背绵延的五岭,虎头、华山、凤凰高耸,端坐在葱茏怀抱之中。远望真武,峰岭高低各不相同,如从东麓望去,一线刀刃,高可及天;西坡一片郁郁葱葱,林涛沙沙,登临此山,轻风拂面,怡神开怀;倚栏极目小望,古城新貌,玉带映衬,浩淼汉江从天际而来;万顷沃野,一展平畴,大河急转南下,宛如有意环抱襄州古城、真乃天地造化;南山一带群山起伏,真武山处于中央尖角,水阔天空,当地人称为“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此山的文化积淀也很深厚。据《襄阳县志》“卷一地理志”记载:“龟山在县西四里,一名小武当山,俗呼九宫山,山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来游,谓可免灾。山麓有刘先主亭,山腰有礤礤石镌天峰清眺四字。雍正间,守道鲁之裕以羊叔子宴游当在是山”。 今真武山北麓,一青石上粗大的马蹄印迹至今犹在,保存完好。相传是刘备骑马飞跃檀溪的地方,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遗迹之一。东山麓脚,镌刻有李曾伯书写的摩岩《襄樊铭》。山顶有巨大石额,上书“纵览汉岘”。
每年三月三(据说农历三月三为真武大帝生辰),这里游人如织,信众云集。平日访者不断,偶有港、澳、台及海外人士远道来访,真武山声名远播可见一斑。
真武揽胜图(缪振宇画)
9、武乡会仙观
位于山西长治市武乡县城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传说南宋道士贾志韬曾在此会仙,故以得名。
据碑文记载,该观创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明正德七年(1512)本观道士李洞仁协同道长任守明筹资重修,至明嘉靖七年(1528)竣工。此次维修,历经十余载,缺者则补,欹者则正,圣像易塑,画之以彩,施之以金。中区玉皇殿并同前饰。殿后五祖七真像移于殿左,十王殿、三官祠位于殿右。次则关王、护道分侍。观内格局得以成形,并基本保留至今。
观内存宋代八角经幢1幢,明嘉靖七年重修碑2通。2001年6月25日,会仙观作为金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武乡会仙观
会仙观背山面水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高低错落。占地面积2263平方米,规模较大,计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关公殿、玉皇殿、三清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有钟、鼓楼、厢房、廊房、耳殿等,共计20余座道教建筑物。殿宇雄伟壮观,富丽堂皇。观前数丈石岸托起,高峻雄伟,十分壮观。殿内四壁绘有人物山水壁画,绘技精湛。主殿三清殿建在一米多高的台阶上,面阔五间,梁架简洁,手法古朴,是晋东南地区金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玉皇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但总体上显得陈旧破败,缺少维修。2008年10月山西省武乡县文物管理处开始招标对会仙观戏楼、山门关帝殿、玉皇殿、三清殿、东配殿等进行大规模维修。
会仙观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高低错落
三清殿
三清殿为观内的一座主殿,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重建于公元1184年,也就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1.51米),进深七架椽(12.31米)。 大殿前是大青砖条石砌成的长方形月台,这些青砖条石据说都是宋金时期修建的,一直保存到现在。殿内供奉着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
大殿前檐用大额枋,斗拱疏朗,用材硕大。梁架规整,结构紧俏,单檐九脊顶。屋坡深远,举折平缓,形制古朴。殿内梁架斗拱上绘有古钱纹、云纹等各种彩绘图案,与宋《营造法式》中彩绘作纹样极为相似,为宋代遗作无疑。殿内四壁绘有人物山水壁画,绘技精湛。
会仙观三清殿之所以闻名于世,并非殿内供奉的三清像,而是他在建筑工艺上采用的“减柱式”营造法。按照中国建筑传统,撑起大殿一般要用4根柱子,柱子多于4根,就会显得大殿空间拥挤,但少于4根,往往支撑力度不够。但采用“减柱式”营造法则尽量减少柱子数量。国内采用“减柱式”营造法比较著名的是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文殊殿七间,用了四柱,而会仙观三清大殿是五间,只用了二梁两柱,殿内空间感更大,因此更为杰出。其基本做法是:殿基采用室内单槽,减柱造,仅施两根后金柱。檐柱为八角形石柱,柱头呈覆盆状,有明显卷杀。柱头建施阑额,断面狭而高。殿前檐置柱头铺作和补间,当心间施补铺作两朵,次、稍间各一朵;殿后檐仅置柱头铺作……殿内为砌上露明造,均为草栿。梁架采用七架椽,当心间为四椽栿对乳栿、搭牵用三柱,三椽栿与四椽栿直插金柱内,四椽栿前檐由铺作承托,三椽栿前檐由四椽栿上驼峰与大斗承托。平梁两端分别由金柱和三椽栿大斗、蜀柱承托。乳栿核搭牵后尾直插金柱内,檐部由铺作和蜀柱承托。次、稍间梁架采用丁栿上立蜀柱来承受次间梁栿,结构同当心间。
今日三清殿的两个柱子旁边,还存有两个石墩。三清大殿落成之后,后人对减柱造手法表示怀疑,因为盖过房子的人都知道,两根柱的结构很容易倾斜或坍塌,工匠们便就在旁边立了两根石柱承托大梁,以防万一。后来发现大殿安然无恙,石柱便被去掉,只留下石墩。
三清殿飞墙角和上边各有两块孔砖,每一块砖上都有两圈排列成圆形的小孔。这是用来通风透气的。由于三清大殿的柱子仅有两根,很多梁、椽为了减缓柱子的压力,都直接插到墙体内,为了避免这些深埋进腔内的木头腐烂,要给它们通风透气,凡是有梁、椽入墙的地方,上下都开有这样的小孔。这也从侧面证明“减柱式”营造法建筑工艺的精湛,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一个光辉的范例。
会仙观三清殿
三清殿内三清像和支撑大殿的两梁两柱
玉皇殿
为今存为数不多的元代道教建筑之一。位居位于山门之后,台基高峙,踏道整齐。殿广深各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角柱升起,额枋通檐。柱头科五踩斗拱出双昂,翼角部位出45°斜拱斜昂。屋顶琉璃脊兽,筒板瓦作。
会仙观玉皇殿
10、武陟嘉应观
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坐落在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二铺营乡杨庄村南,现在二铺营乡也更名为嘉应观乡。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赦建,规模壮丽,有铜牌刻”。嘉应观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也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与邙山游览区隔河相望。偏东近京广铁路上的黄河大桥,偏西是雍正皇帝颁布修造的“御坝”,正南是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武陟嘉应观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从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仅三年间黄河在这里有4次决口,创决口最高记录。雍正元年,雍正刚当上皇帝的第一年,黄河又决马营口,洪水淹没天津,逼近北京,成清王朝心腹之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亲临河防搬石。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溃口堵坝成功时,雍正皇帝特下诏,赦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故宫,派御匠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5省民工,大兴土木,耗资288万两白银,是中国历代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庄规模宏大,纯满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也是全国治黄指挥中心——“黄淮诸河龙王庙”,并御笔赐名“嘉应观”。
嘉应观为仿故宫赦建的宫、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占地140亩,分南北两大院。北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恭仪亭、舜王阁。两侧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龙王殿、风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南院原有戏楼、牌坊。观西原有陈公祠。嘉应观经历多年沧桑,至今主要建筑仍保存完整,现存房屋有200多间,系清代宫式建筑。远望楼阁凌空殿宇栉比,参天古柏与红墙碧瓦交相辉映;近看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壮观,是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黄河第一庙.现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嘉应观内现存很多珍贵文物和稀世珍宝,如御制铜碑和山门、前殿、配殿等处大面积的彩绘,特别是中大殿顶棚上的 65幅龙凤图;钟楼上能敲击出高低强弱八个音节的大铜钟、雍正皇帝书写的匾额、碑文等。嘉应观在历史、艺术、科学、古建筑、水利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武陟嘉应观山门
山门
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兰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嘉应观雍正御笔
御碑亭
伞形结构,上顶宝珠,黄色琉璃瓦,像顶清朝皇帝的皇冠。亭子两旁对联上写着:“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亭内藏有 “中华第一铜碑”:一块镌有雍正撰写碑文的铜碑。铜碑高4.3米,24条龙缠绕其间,象征一年24个节气。碑文由雍正皇帝亲笔御书,盖有“雍正御笔之玺”,共11行431个字。碑文记载了黄河的地理面貌、流域历史、水患与治理情况,强调黄河与百姓、黄河与朝廷的利害关系,对黄河的治理和建造嘉应观的缘由加以说明,非常精致。尤其独特的是铜碑是铁胎铜面,铸造技艺精湛。据说碑体在一次电闪雷鸣时被击开一道裂缝,泄露了天机,可以看出里面包的是铁,雍正知道后,说是铸官工匠贪污了铜,立即将他们杀了,于是铸造工艺失传。铜和铁为两种不同金属,他们的融点不同,现代人用新的工艺尚不能把这两种金属合在一起,古人也不知是用的什么技术使它们有机地成为了一种合成体。此后的200多年未再裂过,但当时的工匠究竟运用什么样的技术造成了这样一个碑?这成了一个谜。
碑下压着的是传说中的“河蛟”,龙头、牛身、狮尾、鹰爪,它曲身回首,二目圆睁,吞云吐雾,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被认为是黄河泛滥成灾的祸根,用刻有二十四条龙的巨碑压住,寓意黄河不再泛滥,也可见雍正治河的决心。
御碑亭内雍正御碑和镇压的“河蛟”
严殿、钟楼、鼓楼
御碑亭后面是蓝色琉璃瓦的严殿,为王公大臣祭祀河神的大殿钟楼和鼓楼。铜钟沿着钟周围按照八个方位铸着八卦图。用棒击,每个方位的音阶都不相同,称为八卦定音。如遇汛情,钟鼓齐鸣,便可以召集附近的军民防洪抢险。照片上左边是钟楼,右边是鼓楼。
严殿、钟楼、鼓楼
中大殿
中大殿又名金龙殿。嘉应观内设置与各地龙王庙、观有别,与皇宫类似。特别是中大殿,就是故宫太和殿的缩影。中大殿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副龙凤图,为纯满族风格,堪称一绝。殿内正中立有“钦赐润毓”金牌, “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予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皇帝的皇叔,也是嘉应观的首任主持。中大殿建成至今,殿内不见蛛网,不粘灰尘,鸟虫不进,传说殿内有避尘宝珠。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天花板是檀香木的缘故。
嘉应观大中殿
治河功臣殿
嘉应观不单是专门祭祀黄河河神的庙宇,还是纪念表彰历代治河功臣的场所。这里有大禹、王景 (东汉)、贾让 (西汉)、谢绪 (南宋)、贾鲁 (元朝)和明朝的黄守才、白英、潘季训、宋礼、刘天和,清朝的朱之锡、栗毓美、齐苏勒、稽曾筠、林则徐等,均被雕塑成真人大小的蜡像,分别安置在中大殿和禹王阁、东西大殿内,享受御祭、供人们瞻仰。
其中东西两个大殿又称为治河功臣殿,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800年没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明朝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其中林则徐曾担任两广总督,虎门销烟大张民族气节。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撤了他两广总督的职务,发配新疆。途中,黄河决口,林则徐又受命堵口。在道光年间,他曾任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肝胆披沥通幽明,亿兆命重身家轻。”为黄河治理又做出杰出贡献。
这些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谢辰生1999年12月在考查时给予很高的评价,分别题词:“治河丰碑,文物瑰宝”、“治河先贤,功在千秋”。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卿圣泰《中国道教》、钟兆鹏《道教小词典》、赵道一修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陈垣《道家金石略》《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二十五史“释老传”, “中国丹道网”等互联网,《道德真经义疏》、《庄子注》、《重阳立教十五论》等《道藏》典籍。